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經文:約翰福音書 21:15-19

8-29-2010

根據初代教會天主教傳統,彼得是羅馬首任主教,並為羅馬天主教首任教宗。波蘭小說家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於1895年依據新約的外典彼得行傳 (The Acts of Peter)寫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後來被拍成電影「暴君焚城錄」 (Quo Vadis) 。

「暴君焚城錄」,敍述在西元64年,羅馬尼祿皇帝(Nero, 37-68)為了要重建羅馬,而火燒羅馬城,引起臣民不滿,他就將責任推到基督徒身上,大肆捕捉基督徒,彼得不知道爲什麽全能的主要讓這種邪惡的事降臨,他心裡充滿無力感,他在眾人的勸說下逃難離開羅馬。但是就在從羅馬通往南方的亞比安路 (Appian Way) 上,主再次向他顯現,彼得驚嚇地問他說:「(Quo Vadis),主啊!你往何處去」主哀傷地回答說:「你捨棄了我的百姓,我要到羅馬去,讓他們在釘我一次十字架」。彼得又問:「主啊!你要再次被釘十字架嗎?」主說:「是的!彼得,我要再次被釘十字架。」

彼得想起了最後的晚餐,耶穌預言自己即將受難時,他就曾就這樣問過。當時,耶穌回答說:「我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約13:36)。於是彼得醒悟起過來,返回羅馬。後來彼得被捕,釘十字架時,他自覺不配與基督受同樣的刑,乃請求羅馬士兵將他倒釘十字架在梵蒂岡山上。雖然倒釘十字架在肉體上是萬分痛苦,但對彼得而言,能與基督一同受苦倒要歡喜,因爲在神的榮耀再次顯現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與他一起歡喜快樂 (彼前4:13)。

今天的經文是耶穌復活之後之事,彼得聽到耶穌的身體不見了 (20:1-10)。他就心灰意冷跑到加利利海打魚,重操舊業,以度過他在世上剩下的日子。可是整夜沒捕到甚麼 (21:1-14)。後來耶穌出現,教他們撒網捉到許多魚,他們才認出是耶穌,於是主耶穌和他們一起坐下來吃飯。耶穌在此向我們示範,當我們要餵養人的靈魂時,先餵飽他的身體;處理屬靈的問題,先滿足他身體的需要。我們愛人像主愛祂的羊一樣,主不是因羊為祂能產羊毛或生小羊才愛他們,乃是無條件的愛,滿足他們的需要。滿足他們身體和心理上的需要時,供應所需的東西給他們。這種無條件的牧養才能深入人心。我們教會辦EQ camp和社區乒乓球都是先滿足人的需要,讓他們接近福音,然後再餵飽他們的靈魂。

之後耶穌把重要的工作託付彼得,三次問他:你愛我嗎?因為彼得三次不認主,這是要彼得彌補他三次不認主的經歷。第一次,耶穌問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 希臘文的「愛」有四個不同的字 (見英國基督教作家Clive Staples Lewis, 1898- 1963的, The Four Loves),其意義也不一樣。耶穌在這裡用agape,是完全的愛,無條件的愛。以過去彼得的個性,他一定大聲回答說:「是的,我愛你」。由於他剛剛才三次不認主,有了這慘痛的經驗,這一次彼得小心翼翼的回答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他所用的「愛」字,是phileo,這是一種友情的愛。耶穌又問,「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這一次,耶穌仍舊用agape。彼得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彼得還是不敢用agape而用 phileo回答耶穌的問題。到最後一次耶穌就說:「彼得,你愛 (phileo) 我嗎?」耶穌用彼得的標準來問他,彼得就難過、憂愁地說:「主,你知道,我真的是愛 (phileo) 祢,但是有時我有軟弱」,耶穌說:「好,沒有關係」,祂就接受彼得不完全的愛,鼓勵他說:「你就愛我愛的人」,所以一個是愛上帝,一個是愛人。我們愛上帝不完全,可是上帝接納我們說:「沒有關係,你就用你不完全的愛,去餵養我的羊,愛你周圍的人,供應他們的需要。」接著,耶穌又溫柔地對彼得說:「有一天,你要伸出手來,釘上十字架,那是一條身不由主的路。」耶穌以三次愛的宣告,抹去彼得三次不認主的內疚。此後十字架要成為彼得人生的準則。而耶穌也預言彼得將來會忠於那個準則。因此約翰福音的作者認為,「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彼得答應主所託付的任務,他知道將來要遇見患難,甚至要為主耶穌而死,這也是後來彼得行傳 (The Acts of Peter) 發展出來的情節。

今天是我第四次在我們教會講道,也是我接受教會聘書之後的第一次講道,我用耶穌要彼得在眾使徒前面委身 (commitment)的經文,用意是我願意和眾兄姊一起為上帝國來委身。我的人生有許多七年,1989年到美國讀神學,七年後1996年回台神事奉,七年後2003年,當我決定以牧會來服事上帝時,我有很高昂的心志與期待,然而事奉有喜樂,也有傷痛的時候。有時因自己做得不夠好、事工沒有進展而自責;有時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不被人認可;有時是團隊中有些不愉快的事;有時是事奉的壓力太大等等。這些傷痛像一桶桶的冷水,澆在忠心事奉的心志上,幾乎摧毀了我牧會的心志。倘若當時主耶穌三次問我:你愛我勝過這些嗎?或許我也會像彼得一樣心虛害怕,因為當耶穌問彼得時,彼得是在失去盼望下,回去當漁夫,重返屬世的世界。就在彼得最軟弱的時候,主耶穌讓彼得知道什麽是基督教信仰真正的力量:光明、愛和勇氣。

這三年來,上帝讓我看到自己的軟弱,上帝派遣許多的天使來鼓勵我,我如嬰兒般重新學習禱告交託,尋求主的心意。在我接受咱教會的聘書之時,我再重讀這段經文,在神面前我知道只有承認自己的不足,才能從神那裏支取更多愛人的力量與勇氣。我也希望大家和我一樣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復活的耶穌堅固了彼得的信心之後,主馬上要求彼得牧養祂的羊,祂把一個夢放在彼得的心裏,要他得人如得魚。果然這個夢想激發了彼得的潛能,甚至讓他視死如歸,彼得知道,上帝的權柄高過地上一切王權,就算迫害仍然進行著,羅馬的皇帝仍然瘋狂,但是基督徒有永恆的盼望,上帝已經爲我們預備了世人所不明瞭,更美好的事。正是因爲如此,當時基督徒受到逼迫後人數不減反增,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歸入主的名下。

四十多年前,紐約區有一群台灣基督徒留學生每個禮拜的查經聚會,此後人數越來越多。1978年他們開始夢想要建立自己的教會,沒想到幾年前上帝賜給他們一間教會和牧師館,就是今天的長島台灣教會,這一切都是上帝的大作為。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上帝白白賜給我們一間教會目的是什麼?祂賜給我們許多恩賜,我們要如何使用?換句話說,我們白白領受了這些恩典,不能停在這裏。我們要有異象(vision)!

異象就是上帝所賜給我們一個夢,把它放在我們的心裏,要我們同心合意的往這目標奔跑。你能想像我們教會將來的樣子嗎?我大膽的夢想,上帝將要大大的使用我們,許多平信徒領袖在這裏得到造就,許多的年輕人走入我們的教會,然後從教會差派出去成為宣教師,甚至奉獻成為傳道人。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更熱心愛主。教會不單滿足會友身心靈的需要,這附近的老弱殘疾都能到教會來尋求扶助。大家會不會覺得這個夢想是遙遠的空中樓閣呢?如果覺得這想法遙不可及的話,看看彼得,他只是一個漁夫,如何餵養祂的羊,如何開拓祂的教會。今天傳福音的條件比彼得當時好多了。如果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就不會想去做,夢想也就永遠不會實現,我們是還沒嘗試就放棄了。還是我們願意把這個異象放在心裏,用心向上帝求,然後同心去實踐,但願我們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有朝一日能成為一間完全被上帝使用的教會。讓我們同心來祈禱,一起來建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