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寬容的心

 

經文:哥林多前書 1:10-18, RR8, SS254, 333, 512

1-23-2011

今天的經文,是保羅從革來家的人處聽到哥林多教會內部分裂。按照學者研究,當時教會多在家庭聚會,教會裡最多只有五、六十人,卻分成保羅派、阿波羅派、彼得派和屬基督等派別。哥林多教會內部分裂,讓他很憂心,所以他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勸哥林多教會,說話要一致,不可分裂,要團結,有一致的想法,有共同的目標 (v.10)。

2001年911被攻擊發生之前,我們從西雅圖,一路開車到舊金山,途經北加州著名的紅木國家公園(Red Wood National Park),到處可見巨大的紅木群,樹齡平均在500-700年,千年以上的也有3%左右, 樹高可達100公尺(約三十層樓高),卻是屬於淺根型的植物。既然是淺根型的植物,暴風雨來豈不是和檳榔樹一樣很容易連根拔起?然而樹林裡非常乾淨少有倒塌的紅木。原來紅木都成群結隊長成一片森林,在地底下,它們的根彼此緊密相連,形成一片根網,有的可達上千頃。除非狂風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塊地皮,否則沒有一棵紅木會倒下。上帝的創造實在是太奇妙了,祂豈不是在透過大自然教導我們,同心合一的神奇力量。

倒是人類比不上蜜蜂、螞蟻、雁等合群動物和植物。宗教改革時,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 (Henry VIII) 為了離婚,宣布脫離天主教,成立聖公會 (Anglican Church)。之後的查理一世 (Charles I, 1600-1649),不能容忍清教徒和新教的信仰,迫使清教徒出走,有的移民來美洲新大陸。清教徒革命相信君權神授,與國會衝突,而導致清教徒革命,一國自相分爭,但人民多數站在清教徒的一邊,英王兵敗,被捕審判後,以暴君和叛國罪名斬首。接著,是清教徒當政。

清教徒是一群熱心的改革者,為改革教會的腐敗而凝聚在一起。可惜當政之後,卻不能合作,因為爭執之各方都認為他們才正確地理解了上帝的話語,只有他們所理解才真正是邁向救贖的正確道路。在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離世之後,群龍無首,帶來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的復辟。復辟之後重演宗教迫害;直到光榮革命後,實行宗教容忍,新教才被允許與國教聖公會並存。流血戰爭的代價,使英國學習了寬容,學會了合一而不必須統一的真理:人民可以本各人的信仰和良心,隨意屬聖公會或新教,只要對國家效忠,就是合法,沒有分別。結果,上帝大大祝福英國,興起遠方宣教運動,上帝使用英國人,作宣道的先鋒,使福音廣傳,擴展神的國度。

然而宗教寬容的問題並未退出歷史的舞台,事實上,自宗教改革以降的血淋淋的宗教紛爭以及多起戰爭,並非只發生於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時至今日,因宗教而起的各種衝突和不寬容仍未曾斷絕。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除了宗教,再加上民族或種族問題、經濟利益、性別、性傾向等使這個世界更加複雜化。1992年在澳洲坎培拉 (Canberra) 舉行普世教會協會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當時中國教協要加入普世教會協會,卻提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必須改換名稱,最好是歸入中國教協。會場為中國講話的聲音甚高,我們的代表在晚禱會後,幾個人在高俊明牧師的帶領之下流淚祈禱。他們擔憂會籍不保,也準備萬一真的被要求更名,總會下令將不惜退出場表示抗議。最後在代表的努力與堅持下,終於保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籍至今。對於有同樣的信仰,只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就加以逼迫;我們既然都同屬基督裡的人,不是應當像紅木群一樣緊密相連,互相提攜,來走上帝交給我們的使命嗎?

如果我們再回頭看基督教發展史,為甚麼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派別?從初期教會開始,教會都是採取用各自發展的方式。例如彼得與他的同工自成為一群,向猶太人傳福音;保羅和他的同工成為另一群,向外邦人傳福音;後來巴拿巴與保羅分開,又各自作工,此外還有亞波羅也向外邦教會傳福音(林前1:12,3:6)。雖然他們傳福音的對象不同,在經濟上有缺乏時,卻能共通互濟(林後8:1-4);在工作上也互相承認,彼此印證,如:彼得的親密同工馬可去幫助保羅,保羅得力同工西拉可以去幫助彼得。甚至在割禮的爭議上,耶路撒冷的教會也完全支持保羅。可見他們工作雖然各有界限,恩賜不同,負責的工作也不相同,可是他們的目標都一樣是為了讓教會能夠成長,尤其在重要的教義上,彼此意見一致(徒15章)。這也是保羅在這裏一再強調高舉十字架的道理

保羅面對哥林多教會的黨爭,首先責備「屬基督派」的,保羅說:「基督是分割了麼?」(林前1:13)既然所有信徒都是屬基督的,一分派系豈不是把同樣是屬基督的弟兄分開了呢?接著他嚴厲的責備支持自己的一派說:「保羅為你們釘了十字架麼?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了洗麼?」意思是你們怎可以因為支持我而將應該歸給基督的歸給了我呢?保羅知道哥林多教會的黨爭,主要是佩服亞波羅有智慧的一派引起的。崇尚「智慧」的外邦信徒和強調「神蹟」的猶太信徒之間的根本問題,若不能徹底解決,教會的黨爭勢必永遠存在。所以保羅強調「我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免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失去了效力。」於是保羅用了將近四章的篇幅去教導他們,他說:叫人悔改的大能不是在神蹟奇事裡面,也不是潛藏在哲學和人的智慧裡面,乃在十字架的道理裡面。今天的經文只是整個論述的引言。

教會在成長的階段,常常會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某某教會增長很快,就是因為牧師很會講道、長執很會關懷……」,高舉服事的人,就會變成個人崇拜,這也是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教會需要有很多的功能,不是只有講道或關懷,而是必須要各方面,都有人願意投入,這個教會才會慢慢地成長。保羅說,這些人是上帝給他恩賜和機會,讓他們可以合作,將所傳的道進到人心裡面,所以上帝才是莊稼的主,不是牧師、長老、執事。上帝樂意使用保羅、亞波羅來幫助種子成長,他們能做的只是幫助信徒的成長,至於生命的成長則是上帝的作為與恩典。

教會是主的身體,肢體有所不同是正常的,看到別人與你不同而能互相欣賞,用愛心體恤包容,在主的愛裡合一,教會自會增長。至於基督教派繁多也沒有關係,只要目標一致,福音得以傳開,其目的是造就一個和而多樣化的國度。在教會傳統之中,最能表現出一個教會的合一性,就是守「聖餐」。透過聖餐,除了記念耶穌基督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救贖,還象徵著每一個有份領聖餐的人,在基督裡的合一。每年的10月第一禮拜是世界聖餐紀念主日,全世界有近二十多億的基督徒同在主裡交通、連結及合一,是一個意義深長的日子;這一天提醒我們,肢體雖然不同,凡同是屬基督的人,都領受了基督的恩典與大愛。在主的愛裡,任何的不同都要彼此寬容、尊重才能帶來美好的見證。親愛的兄姊,教會的成長不是單靠我們的努力,而是靠我們能真正活出主的愛而來。願主賜福我們有顆寬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