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喜樂的教會

 

經文: 帖撒羅尼迦前書 5:16-24, RR 31(Isa 9), SS 279 (Eng 382), 366, 510 12-11-2011

家庭生活、教會生活、職場生活跟社會生活都由各種不同成員所組成,在不同的生活型態中人有不同的角色。在職場有主管與屬下,在學校有老師和學生,在家庭有父母子女或親屬的關係;但是教會卻是一群蒙恩的罪人,在這裡學習效法基督,互相提攜,共同實踐地上天國。喜樂是基督徒屬靈生命的一把尺,與能否進入上帝的國度很有關係。早期教會凡物公用、彼此相愛、天天見證耶穌、讚美耶穌,表示他們靈裏充滿喜樂。但是教會的組成成員都是人,在其他團體可能發生的問題,在教會一樣會存在,所以早期教會也有他們的問題,但是並無損於他們一心努力要建立有見證、充滿喜樂的教會。今天的經文就是保羅藉著基督即將再來,教導我們如何透過祈禱在靈裡過一個有喜樂的人生。

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一本「呼喚儆醒」的書,也是保羅「末世論」的經典之作。他以基督再來的勸勉貫串全書,文分5章,每章皆以基督再來為結束(一10,二19,三13,四15~17,五23)。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上帝所做的工必須等到基督再來才能完成,目前他們所面對生活中的掙扎和疑惑,必須從所聽的道去重新得力,因為生活就是落實信仰的最佳寫照。而現在正是彼此勸慰,互相造就的時候。除了勸勉,保羅也解決了帖撒羅尼迦教會提出的聖潔和主再來的兩個問題(4:13-18;5:1-11),保羅要他們時刻警醒、滿懷盼望地等候主耶穌的再臨。最後保羅從群體合一論到信徒個別的生活,要有好的生活見證,才能在生命中結出聖神的果子。

在今天的經文中,保羅提出對一間有美好見證的教會的期待和盼望,就是要常常「喜樂、祈禱和感謝」。對保羅而言,一間充滿信、望、愛的教會,一定是由一群生活充滿喜樂的人所建立的,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有苦難,卻可以一面流淚仍然笑得燦爛,這種充滿喜樂的教會,是蒙神悅納的。我小時候家父在客家鄉下牧會,當時的社會沒有什麼娛樂,很多學生放學後都到教會集合,有些人寫作業、打乒乓球、打樸克牌「拿破崙」。家父常笑談:不會打「拿破崙」如何當牧師?我們和這些會外的小朋友打成一片,教會像他們的家,個個滿面笑容。有人家庭出了問題,或課業上需要輔導都會來教會尋求協助。這樣下來教會成為這群年輕人分享喜悅、分擔痛苦的所在。我們離開之後,他們繼續在教會成長,有人受洗,有人成為傳教者。可見,有活潑喜樂的信仰才會有活潑的教會,活潑的教會才足以吸引人進到教會來。我們教會一向也朝著這個目標邁進,每次禮拜後,下午交誼的時間一直都很熱絡,有人打乒乓球,有人開講,有人一起和瑞蓮姊學裁縫。每年五大節日都有一加一菜,之後,我們一起同樂,唱karaoke,表演並講笑話。另外週二和週五有乒乓團契,今年開始禮拜六下午有社區舞蹈班,這些都是見證信徒的喜樂。

人的天性在順境時喜樂很容易,但是在逆境要喜樂,卻是不簡單。我想這也是基督教與眾不同的地方。佛教在面對苦難的時候,通常認為今生的苦難乃是前世的罪孽,而以忽視,閃避,永恆觀來對待。親像,人生四大皆空,百年之前無你,百年之後也無你,何苦在此苦惱與難過。人生苦短,想越多就越痛苦;因此要不斷修練,以便去除七情六慾,因為各種慾望都是假象,會造成各種痛苦。而基督徒如何面對苦難呢? 保羅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 。可見,苦難是一種生命的磨練,很多生命成熟的質素是必須經過苦難才能磨練出來的。上禮拜為我們司琴的鄭涵之醫師,禮拜後,她的管風琴老師,郭臨恩傳道來接她去她家,並送我一本她所寫的書,《生命如此豐盛:郭惠恩的勵志故事》,這是寫她姊姊的傳記。惠恩七歲時生了一場病,突然雙目幾乎失明,她雖然活在黑暗之中。她的家庭卻從此產生變化,開始經歷上帝奇異的恩典。 母親擔心視障的女兒長大後無法謀生,想辦法教她彈琴、唱歌,聽過郭惠恩彈琴、唱歌的人都說,她是個用生命彈琴、唱歌的女人。牧師爸爸告訴她,視障是上帝要在她身上顯出奇妙的作為來,因此勉勵她要存感恩的心為主作見證。後來她嘗試繪畫,開啟另一條藝術之路。她不僅認真活出上帝豐盛的恩典,更要讓聽不見的人看到她的色彩,讓看不見的人聽到她的歌聲。 2008年,邁入中年的她,突然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MS),使她身體癱瘓幾至性命不保,然而透過家人和教會兄姊同心地祈禱,她竟然奇蹟般地又被救活,從此失去嗅覺、味覺、觸覺等珍貴生命滋味的她,再一次展現面對危機的韌性! 在整個復健過程她都保持樂觀、朗爽、開懷和喜樂的心情,並不斷數算上帝的恩典,述說上帝奇妙的作為,使得她四周的人都感受到她靈裡的喜樂。親像保羅在這裡勉勵我們說,要對上帝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對終末有盼望。盼望是愛與喜樂的動力,盼望使人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未來,這也是戰勝惡勢力的利器。我們不能消滅惡,卻可以勝過惡。

今天聖歌隊獻的詩「主若晨星遍照全地」(曲調名Wie schön leuchtet der Morgenstern)作詩者尼可萊牧師 (Philip Nicolai, 1556-1608),於1596年被派到西發里亞Westphalia的安拿Unna牧會,正好遇上一場空前的大瘟疫,感染者的皮膚會因皮下出血而變黑,而稱之為黑死病(Black Death或Black Plague),黑死病是鼠疫傳染病的一種,根據估計,整個歐洲大約有7500萬人死於黑死病,約佔三分之一強的當時歐洲人口。現在在歐洲各地常會見到一種黑死病紀念柱,有聖父、聖母、聖子或是聖徒的塑像,就是用來感謝上帝終結黑死病並哀悼在瘟疫中死去的靈魂。由於這場大瘟疫,在1597下半年,尼可萊牧師的教區就死了將近1300人,最高紀錄是一個星期內死了170人。他每天要為20多人舉行喪禮,當時的小鎮充滿著憂鬱、哀傷與恐懼,他為了安慰教區的居民,寫了一系列他稱之為 Freudenspiegel《永生的喜樂之鏡》的冥想,他在書後的附錄加了兩首聖詩,就是上禮拜聖歌隊所獻的「睡的人,著醒」以及今天的「主若晨星遍照全地」,兩首詩都充滿著平安、喜樂與盼望。特別在鼠疫盛行的時候,他高聲疾呼:「你們該醒悟了,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他的詩敘說著人生的無常,鼓勵居民要信賴上帝的應允,轉向投靠上主的大能和仁慈,因為美好的未來正等候信者的靈魂,那種迫切的期待在詩詞之中不言而喻。

基督教是一個入世的信仰,耶穌呼召我們在世上作鹽作光,疼咱的厝邊,為受苦的人守望。我想福音不應該是單單帶領人洗禮,而應該要提醒世人,每一個人都有上帝的形像,都應該有尊嚴而快樂的活著,不因自己的出身、殘障、貧窮、種族、性別…等等而受到歧視。基督教是一個在任何黑暗的時刻都堅持盼望的信仰。盼望並非天真的樂觀,而是確信神會帶領我們的腳步,即使在失望、悲傷的時刻,也有上帝的恩典與應許、以及聖神的同在,這恩典就是福音。也是保羅在這裡要我們大聲去傳講的信息。特別是在今天普遍看不見台美教會前途的情況下,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我們需要更迫切地尋求上帝的呼召與異象。其實現在的主流教派也和台灣人教會一樣不斷的流失會友,明年二月我們RCA總會將舉辦一場大型的研習會“Conversations”,目的是希望透過腦力激盪,突破教會成長的瓶頸,共同尋求未來教會的方向與出路。今天下午我們教會有town meeting用意也是一樣,為了明年度的事工以及未來的發展,希望每個人都能出席,提供意見作長執會的參考。此外,也希望兄姊發揮自己的恩賜,彼此配搭事奉,同心來建造咱長島教會成為一間有見證、喜樂活潑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