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以愛回應仇恨

 

經文:馬太 5:38-42, RR 24, SS 18, 513

3-6-2011

很多文學、戲劇、電影以復仇為主題。其中最有代表的是法國大仲馬 (Alexander Damus, 1802-1870) 的基度山恩仇記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唐德斯 (Dantes)為人真誠正直,年紀輕輕即將晉升為船長,更有一位美麗的未婚妻,前途一片光明,但好景不常,因拿破崙的一封秘密信,給忌妒他的同事德格拉斯(Danglars)及情敵費南度趁機誣陷他叛國,結果在他訂婚當天被逮捕,關進專門囚禁重犯的Chateau d'If 伊芙島,島的地勢有如綠島、Alcatraz Island(惡魔島),使得越獄難如登天 。從此唐德斯事業毀了,未婚妻改嫁費南度,老父在沒有人照顧下病死了。幸好隔壁房的法利亞神父想逃走,花了六年挖掘逃獄通道,卻通往他的房間。神父成了他的獄中好友,神父博學多才,不但釐清他的案情,還告訴他基度山寶藏的秘密。後來神父中風死去,唐德斯利用逃獄通道與他對調身份裝成屍體被丟入海中,才得以逃脫。唐德斯到基度山島起出了大批寶藏,以基度山伯爵的身份出現在巴黎的上流社會。他的本性善良,在復仇前,先報答恩人。然後展開一連串復仇大計:他迫使一個敵人自殺;逼瘋一個敵手;最後綁架唐格拉斯,逼他嘗盡當初他父親餓死的痛苦。這部小說暴露了人性的光明與醜陋面,有恩報恩,有仇報仇,而復仇是社會上解決問題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

人是群居的動物,透過群居的互動,彼此互相約束、協調、溝通,若不能達到此目標,就必須藉助仲裁,讓人和人之間有公平的協調,如摩西、撒母耳等先知、示師都必須扮演仲裁的工作,而所羅門王更是出色的仲裁能手。但是仲裁者的時間、能力有限,於是有人把過去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社會上已形成的習慣,編成了一部世界最早的漢摩拉比法典,為了要維護絕對公平法則,法典倡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此後幾乎全世界的法律不論民族或國家都是如此。當然以色列人也不例外,摩西五經也不超出這範圍。

但耶穌對我們卻有更高的要求。主耶穌說:當有人用言語或行動冒犯你們的時候,不可向欺負你們的人報復。此原則的精神在於以愛來回應仇恨。祂用了四個例子說明天國的義是從愛出發,為了止息紛爭,寧可自我犧牲也不要有報復的心態和行為。

第一個例子耶穌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這是說慣用右手的人,要打對方的右頰,用手背打對方的右頰,好像打乒乓球的back一般。猶太傳統用手背打人,含有用手心打人的雙倍侮辱與輕視。但是耶穌說:忍受別人的惡待,並不是說我們好欺侮,而是要我們不要用報復跟情緒作為在權益受損時的直接反應。甘地深受耶穌以善勝惡的影響而倡導「不合作主義」,他甘願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被毆打,卻能不還手也不讓步,是要以行動來彰顯出欺壓者的荒謬性,他認為這是勇氣的表現,希望藉此引出人性良善的本質,使欺壓者仇恨消失而尊重浮現。另一方面他認為靜坐訴求的對象是所有的人民,只有人民覺醒,統治者才會真的恐懼。

接著,耶穌引用猶太人判決的例子,如果有人欠你債,可以在法庭前要求他拿出抵押品,不過外套卻不可抵押,因為人們得用外套來抵抗夜間的寒冷。耶穌卻要求我們連外衣也給他,意思是要我們放棄不可抵押的權力。祂提醒我們,放棄權利除了能避免訴訟分裂之外,應當學習把委屈交託給主,因我們的主是公義的,為我們伸冤的主。有次一位印度教徒來到甘地床前,承認他殺了一名回教小孩,他悲憤地訴說那是因為他要報復,他自己的孩子就是死在回教徒手下。甘地告訴他一個救贖自己靈魂的方法,就是收養一個跟本來孩子年紀相若的回教徒孤兒,並要好好的教育他,用回教徒的方法培育他,讓他長大後成為一個良善的回教徒!聽完,這個印度教徒轉身悲傷地離去,良久,他回來,俯伏在甘地的榻前痛哭,因為要饒恕一個人比愛一個人更困難。殺子之仇、被出賣、受冤屈,都是難以忍受的痛,卻是人生無法避免的。由受傷到憤怒、苦毒是那麼自然,如前面所提基度山恩仇記的唐德斯雖然離開了有形的監獄,但他仍然沒有脫離無形的監獄。

第三個例子,走兩里路是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羅馬兵有權利藉著統治優勢,強迫猶太人替他背行李走一里路。在這種歧視的法律之下,凡被迫為羅馬人背行李走一里路的無不咬牙切齒,憤怒不已。耶穌說:假如有人強迫你,跟他走兩里吧!與其懷恨地走一里路,不如仰望上帝,以愉快的心情滿有恩慈地為他再走一里路。馬丁路德金恩《背負十架》一書記載,當群眾厭倦被擲石頭、被毆打、被監禁,想退縮時,他說:「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身軀,而當我們說不遊行時,就是我們要放棄我們唯一有的東西。」面對士氣低落的群眾,金恩提出了一個願景,就是世界仍掌握在一位公義的上帝手中!如同舊約先知的角色,他將上帝子民的眼界提昇至永恆的境界。他說:「我知道你們今天在問,還要多久呢?我告訴你們,無論此刻多麼艱難,無論此時多麼叫人氣餒,不會太久的,因為被壓在地上的真理將要再次起來。祂已發出永不後退的號角,在審判座前振奮人心。我的靈啊,趕快回應。我的腳啊,起來歡呼。我們的上帝正在前進。」果然跟隨他的群眾「腳雖然倦了,但靈卻安舒」地一步步邁向未來。

第四個例子與貧富差距有關,直至今日,貧富差距仍然是許多戰爭與分裂的導火線。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異常造成的天災與糧食不足,加上腐敗獨裁的政權,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最近的北非、中東和中國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一個清楚的例子。耶穌在山上寶訓勉勵我們把好消息傳給窮人。而這個窮人有兩層意思,一種是精神上的貧窮,承認自己需要神救恩的罪人 (太5:3) ;一種是經濟上的貧窮,也就是在經濟上被壓迫、弱勢的窮人(路6:20)。有些教會喜歡強調成功神學,認為財富是神給我們的賜福和應許,但耶穌也要求基督徒要公平地恩慈地對待貧窮邊緣的人。否則如約翰一書3:17-18所言:你如果看到弟兄窮乏,卻沒有憐憫的心,你口口聲聲說愛神根本是騙人的。這樣的看法對於富裕的基督徒來說是極大的挑戰,也讓我們重新去思考該如何對待身邊較弱勢的鄰舍以及弟兄姊妹,我們有責任從關心自己的福祉轉而看到神的公義,以及他人的需要。

耶穌要我們超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公平法則,以非暴力去迎向暴力,以愛去回應仇恨、去饒恕加害我們的人、不堅持自己的權利、善待貧窮邊緣的人。然而以愛去回應仇恨不能只停留在理智階段,金恩在《伯明翰城監獄書簡》中記述他在饒恕上的掙扎,他需要禁食好幾天,不斷地學習像耶穌一樣的禱告──「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您手中。」才能夠達到饒恕敵人的屬靈操練。盼望我們也一起來學習這樣的禱告,讓內心有個安靜的地方,透過禱告,慢慢做好饒恕的準備。有這樣的饒恕才能使我們的內心得完全的自由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