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撒落麥田的稗子

 

經文: 馬太13: 24-30, 36-43 7-24-2011

耶穌的傳道事工以宣講與教導生命之道開始 (太4:12-17、可1:14-15、路4:14-15)。詩人約翰貝瑞曼 (John Berryman) 形容,他以「精簡、傳神而又清新」的話吸引眾多的追隨者。耶穌善用比喻,把一些深奧的真理,借著平日生活的故事或淺顯易懂可見的東西來解釋天上屬靈的、抽象的觀念。由於比喻生活化,因此沒受教育的門徒和民眾也都能了解。耶穌從未給國度下一個清楚的定義,他知道人們總是傾向一個看得見,又有權能的國度。因此祂以一系列的故事間接地將天國的特質表達出來。祂的比喻常用「天國好比」開始,他所選擇的題材很生動,是平常生活的寫實,像農夫、婦人烤餅、尋寶、捕魚等,所以人們會專心聽,回去想,甚至回頭問。這些比喻有助於保存祂的信息,甚至完美的達到祂的目的。

馬太福音書裡總共記載有十三個天國比喻,而13章就佔了八個。在稗子的比喻裡用了七個「就是」(台語漢字版用親像)來解釋。這就是典型的寓意法解經 (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耶穌說: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稗子的就是魔鬼,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田地就是世界,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人子在白天來到這塊田地撒好種,魔鬼等晚上鬼鬼祟祟來,把碑子撒到這田間。這田地屬於誰的?屬於人子的!這個比喻珍貴之處是,縱然這田地有稗子生長,這田地仍然是屬於田主的。只有田主才可以白天正大光明地工作,而魔鬼只敢晚上偷偷摸摸來,這說明了其不合法性。我們承認有撒但的存在,它的工作就是將人間美好的事物變成醜惡。今日的科技帶給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超過了人可能修補的地步,但我們仍然可以活在地球上;這世界有這麼多醜惡,卻還沒有崩潰解體,仍然是我們的家。我們的田主耶穌,不斷地撒上好多好多麥子,叫我們這個世界不致於變成一個稗子田,仍然是麥子多過稗子,仍然是麥田。

每一個基督徒都有屬他的教會,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長島台灣教會聚會,一定是這個教會有吸引我們的地方,當然也有人來逛一逛之後,走了,因為我們的教會生活,也有不盡理想的地方,留不住客人或新來的人。因此我們也採用積極的態度,投入我們的力量、時間和金錢,希望把教會變得更為理想。可惜,往往我們花了許多心力,但總覺得仍有這樣、那樣很多的問題。我們都覺得教會不應是這樣的,有時我們覺得教會中有稗子,盼望能早日清除,以便能夠保持一個聖潔的群體。否則一旦到了稗子長大突出來高過了麥子的頭的時候,也就是教會受到傷害的時候了,到那時我們才痛不欲生,就後悔莫及了。然而耶穌在這裡卻斬釘截鐵地說:「不可以!恐怕拔稗子的時候會傷害到麥子。」因為稗子麥子不易辨認,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稗子,其實很可能不過是營養不良的麥子。何況歷史告訴我們無論是世界或教會,都是麥子和稗子相混的,這是人性的事實!教會不可能全然只有麥子的。

福音派作家楊腓力 (Philip Yancey) 在《何必上教會》 (Church: Why Bother?) 一書裡敘述:他早年出身在亞特蘭大,一個律法主義的基督教基要派教會,教會不斷散發歧視黑人的信息。有一陣子他受不了,就離開了教會,後來他又回到教會,此時的他不斷地尋找恩典取向的教會。他說後來幫助他對教會認識最多的是芝加哥市中心的拉撒蕾大街教會 (LaSalle Street Church)。拉撒蕾大街教會和許多教會一樣,有財務的困難,有委身的基督徒、也有冷眼旁觀的基督徒。它位於芝加哥最富裕與最貧困社區中間。賴比爾牧師 (Bill Houghton Leslie, 1932-1993) 在種族歧視的基要派教會長大。比爾卻將種族融合當作教會的首要目標之一。

有一個叫阿斯的年輕黑人,出身於貧民區,桀驁不馴,憤世嫉俗。他一年換二十四個老闆,有時被送去精神病院。如果他主日早上吃了藥,表現就不致於太過異常,否則禮拜堂裡就騷動刺激。他有時會從最後排,像跨欄一樣,一路跳蹦到講台前。在公禱時感謝上帝賜給某女星美妙的身材……。有一次祈禱說:『讓這間教會所有白鬼子牧師的家,和這禮拜堂被燒光光。』結果,一片沉寂。阿斯以前曾被三間教會趕出來過。但她卻喜歡種族融合的教會,因為可讓白人不安。有次上成人主日學,他發言:『如果我有一把M16步槍,一定把這教室的人殺光』。聽得白人個個如坐針氈。LaSalle Street 教會中有些會友,包括一位醫生和精神學家特別關心他。每次他發作時,就勸他表達時要洽當。後來大家愛他,知道他每禮拜天走五哩路來教會,會友自動發動禮拜天接送服務。後來他申請加入會員,由於長老問她信仰時,她沒有確切答案,到第三次提出申請時,終於順利成為會員。教會沒有放棄阿斯,給她很多機會,這種恩典讓Philip Yancey 了解上帝揀選我們,付上何等大的代價?

拉撒蕾大街教會絕對算不上是間完美的教會,雖然它可能有無數的缺失,卻有一顆基督的心。他們沒有以除去稗子來作為自己是麥子的證明。也沒有讓撒但有機可乘,在他們中間撒下稗子。他們知道今天能夠成為麥子是上帝的恩典,不是自己的努力,也不是自己的功勞。何況教會的主人是基督,每個人來到教會都需要被牧養,他們帶著各樣的掙扎來教會,盼望得著信仰的力量。而教會的使命就是展示上帝國度的記號:一間好的教會不是看它財主好多,博士好多,或長執的社會地位多高,而是看它有沒有或有多少肯將生命中最好的部分投入教會,以上帝教導的愛去包容,去饒恕,去和好。

有一位年輕人去找葛理翰牧師 (Billy Graham, 1918-) 請他看能否介紹一個好的教會給他,因為他現在的教會不符合他的理想。葛理翰牧師誠懇的告訴他說:在教會裡就要好好服事主,不然無論你去到哪個教會,總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那個教會,那個教會早晚會因為你的關係而成為問題教會。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問題。

這塊好壞齊集的田地,也可以是我們個人生命的寫照,我們要學習接納自己和別人的不足,同時要擇善棄惡,好讓心中的麥子不受稗子壓下去。我們必須明白,教會生活只是起點,打從初代教會起,教會就是不完美的,因為人有罪性,我們再努力教會也不會完美,但我們又不可放棄,更不要急於「助上帝一把」,嘗試拔出稗子,因為這倒頭來只會叫上帝的家──教會,多受虧損。我們就像一群小孩子,跌跌撞撞的摸索,甚至互相吵鬧爭執,有不同的意見。然而,我們在教會就是要學習互相包容,彼此相愛,好像 LaSalle大街教會信徒愛阿斯一般。包容,不是透過定罪,而是透過愛心的實踐來接納主內末肢,好似耶穌接納撒該一樣;包容,就是壓下人家的稗子,讓他的麥子可以成長。或許我們耐心不夠,或許我們愛心不夠,但是我們可以專心祈禱,求主幫助我們。總有一天,這些看似稗子的,在我們兄姊的呵護下能剛強茁壯地長成健康的麥子,願上帝祝福咱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