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抉擇

 

經文:MARK 6: 14-29, RR 7 (PS24), SS51 (Eng. 262n), 307

07-15-2012

今天的經文出自馬可,主要是記載施洗約翰之死。在馬太 14:1-12,路加9:7-9有平行經文。經文本身是一個倒述法,當時施洗約翰已經死了,只是因為耶穌行神蹟的事傳遍各處,名聲愈顯,有人開始對祂的能力議論紛紛,有人說:「他是以利亞。」也有人說:「他是個先知,像古時的先知之一。」惟希律王聽後卻說:「他是那個被我砍了頭的施洗者約翰復活了 (v.14-16)!」

新約聖經中有許多希律王。耶穌出生時,下令殺害伯利恆兩歲以下的嬰孩的是大希律王 (Herod the Great, 74 B.C.-4 B.C.)。他在過世之前將領地分成三份給三個兒子,希律亞基老(Herod Archelaus) 繼承大希律的王位,統領猶大地區;其他兩個兒子:希律腓力 (Herod Philip II)、希律安提帕 (Herod Antipas) 分別封王。安提帕就是今天經文中的希律王,他運用權力,巧奪兄弟腓力之妻希羅底為妻,這婦人還是他的姪女。約翰公開指責希律王與希羅底亂倫的罪行,希羅底心懷怨恨,一心想要殺害他,希律雖然把約翰關進大牢,卻顧忌他的威望,不敢斷然處決他。其實希律一直都很敬畏施洗約翰,他知道約翰是一位人格者,他喜歡聽約翰的扎心的教導,甚至還照著去行,可見希律是一個有是非之心,渴慕真理的人,卻因為自己的情慾使他陷入兩難之中,以致心思意念游移不定。這裡凸顯了希律性格上的矛盾,他對約翰是又敬又怕,多麼希望在情慾與真理之間能取得平衡。其實衝突是人性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性格當中,常常混雜不同的思想和表現。

上禮拜興隆兄查經時提到當亞伯拉罕在基拉耳的時候,為了保命謊稱妻子莎拉是他自己的妹妹;這和希律對待約翰沒有兩樣,因為在上帝的標準中,罪沒有大小之分,凡是違背上帝旨意的,就是犯罪。這也表示希律、亞伯拉罕都不過是常人,與我們沒有分別,要逃出這樣掙扎的困境,必須要有一顆敬畏上帝的心,需要倚靠聖神的力量。因此當亞比米勒責問亞伯拉罕時,他回答:「我以為這地方的人都不敬畏上帝,他們會為了要奪走我的妻子殺掉我 (創 20:11)。」這位亞比米勒王本來很喜歡莎拉,後來聽說莎拉是亞伯拉罕的妻子時,馬上放棄這種想法,基本上亞比米勒還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

今天的經文中有不敬畏上帝的人,包括: 希律王、希羅底和女兒撒羅米 (Salome,福音書並沒記錄她的名字,她的名字出自Josephus的猶太古事記)。由於不敬畏上帝,她們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希律因為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把約翰關進了大牢,又為了不經意的誓言,不得不殺約翰;希羅底為了去心頭之恨,不但處心積慮教唆女兒殺人,還要女兒親手捧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拿進去交給她。這是一場血腥的謀殺事件,希羅底的毒計,同時害了四人,特別是撒羅米,這位少女,母親惡毒的心思左右了她的一生!多麼可怕!到底是什麼樣的仇恨,導致一個被人們擁戴、被王尊敬的先知,無端的被殺害?上禮拜查經時提到約瑟之所以顧人怨,除了他愛報馬仔,他還是父親最鍾愛的兒子,導致長兄的忌妒而生恨。其實忌妒和恨正是人類犯罪的重要因素。

從經文中描述來看,當人們在質疑耶穌的身分時,希律王脫口而出的反應,正突顯出他對下令斬殺約翰這件事感到極度的後悔,他的心靈深受折磨,每天都生活在罪與恐懼當中。希律一直害怕耶穌可能就是從死裡復活的約翰,因此希望能與耶穌見面,耶穌卻百般迴避,並帶著嘲弄的口吻回說:「去告訴那隻狐狸……。」最後,在審判耶穌時,希律終於遂了心願。他因為想看神蹟,用盡誘惑、嘲笑和武力等方法,試圖誘騙耶穌作反應,但耶穌對羅馬人引以為傲的制度一點也不為所動,既不行使半點神蹟,也不回答希律半個問題。他告訴彼拉多:「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約翰福音19:11節)。」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處境,都與希律王差不了多少。當希律王要殺約翰時,心裡非常掙扎憂愁,他明知不該如此行,但是為了面子,為了無法割捨的情感,他終於棄真理而不顧。這種希律式的基督徒,我們是何等的熟悉!我們如果照聖經的教導,照上帝的標準,有許多事根本不應該去做,但事實上,面對試探和罪惡的吸引,我們常常無法把持,雖然常把耶穌掛在嘴邊,內心的老我依舊藕斷絲連,教會外看重的名和利,我們一樣愛不釋手,我們離不開罪,我們知道罪的工價乃是死,卻明知故犯。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掙扎,我們不是不知道上帝的旨意,而是無法克服心中的慾望。保羅在羅馬書7:21~26提到他內心像是有兩個勢力在彼此爭戰,使他痛苦萬分。他明知上帝的旨意,也知道要遵行上帝的旨意,但肉體的慾望卻緊緊地綑綁著他,以至於他痛苦地吶喊:「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羅7:19)。」

這種內心的矛盾和掙扎,基本上是人的良心與罪性發生衝突所致,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當罪性壓抑了良心,久而久之良心麻木了,就成了犯罪的藉口。在同樣的掙扎中,希律王失敗了,但保羅卻分享了他成功的秘訣。他知道靠自己沒有辦法勝過肉體的慾望,最後他借助信仰的力量,靠著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得到棄惡行善的力量!路德馬丁曾經作了二十年的修道士,過著自律、自我克制、虔誠的生活,以爭取上帝的救贖!可惜一直無法得到真正的平安,直到他在預備講授《羅馬書》時,對『義人必因信而生』有了新的領悟。過去路德對於「神的義」,看到的是冷漠無情的上帝是罪人的懲罰者。如今他看到「神的義」是使罪人通向天堂之門!是上帝的恩典!

小布希總統 (George Walker Bush, 1946-) 於2010年11月出版了自傳《抉擇時刻》(Decision points),對有生以來的一些重要決定進行整理。被布希列在第一位的抉擇時刻,不是恐怖分子劫機撞擊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後,如何評估安全形勢,也不是如何想辦法說服其他大國領袖同意他進兵伊拉克,而是他在四十歲那一年,如何戒除酒癮。 布希把戒酒列為第一抉擇,並且聲稱:「沒有信仰的支持,我是戒不掉酒的。如果戒不掉酒,我的信仰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堅定。」他把戒酒列在首位,通過戒酒,表達出他真誠的個性和虔誠的信仰。而個性和信仰,則是理解布希就任總統後,一系列重大舉措的一個重要因素。

親愛的兄姊,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無數的抉擇,希律王的墮落,是我們的借鏡。路德馬丁說:上帝的義是使罪人通向天堂之門!我們不用再存著恐懼害怕刑罰的心,只要謹記當我們的裡面有兩個律在爭戰的時候,讓我們再一次回想保羅的叮嚀:「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 (羅馬書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