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回想起來的未來                                                                 王貞文牧師        

 

經文:詩篇126 (全篇)啟應文: 17 (詩篇84)聖詩:188,297,512

08-26-2012

前言: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的這篇詩篇126篇,和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詩篇23篇一樣,在短短的六節經文裡,有著充滿張力的豐富內容:由被擄到釋放,在驚喜中,由被看輕的狀態轉為受敬畏,由流淚到歡呼。詩中有眼淚,歡笑,勞苦,收穫,經驗到命運的扭轉。 這是極美的詩篇。

我在德國讀書的時候,住在一個名為「伯特利社區」(die von Bodelschwinghschen Anstalten Bethel)的地方,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所建立的癲癇患者收容所,以及貧病醫院,社區由工作人員和被幫助者構成,住民有四千人上下。社區的中心是在小山丘上的禮拜堂,名為錫安。禮拜堂聖壇的拱牆上,用馬丁路德所翻譯的德文寫著詩篇126篇 第一節:「當上主拯救錫安被囚的人,那時,我們就像做夢的人。」

我常在那裡禮拜,望著這些字句冥想,問自己:「誰是錫安被囚的人?誰是做夢的人?」在這裡禮拜堂裡聚集著的,因神經系統的病痛,對自己的身體無法自主,掉出社會與家庭網絡,常失落尊嚴的人們,是錫安的囚徒,這是一個特別的身分:既是被囚者,又是上帝所愛的子女,他們的故鄉,他們的印記,是與上帝立了永約的錫安。

一,錫安的被囚者

1933年,希特勒的國家社會黨取得了政權,德國第一個民主的嘗試—威瑪共和—因「第三帝國」獨裁政權的興起而結束。掌控政權的希特勒,也想全面控制教會。他先將原本有很強的自主性的各邦州教會組織成一個統一的「帝國教會」,當伯特利社區的負責人博德史溫(Friedrich von Bodelschwingh Jr.)牧師被選為這個帝國教會的主教時,納粹政權又介入了,親納粹的神學家們宣稱那次的選舉在程序上有問題,稱他為非法的主教,然後,重新選出希特勒的人馬,一位軍中牧師為總主教。

被國家社會主義衝擊的教會領袖們,在博德史溫的號召下,聚集在伯特利社區,討論教會前途,後來也發表了一篇「伯特利宣言」,說明基督教會面對納粹政權的基本立場。

年輕的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也因為被邀請參加宣言的草擬,而來到伯特利。他在錫安禮拜堂裡做禮拜,深深地被這群「錫安的囚徒」所感動。他說,他從未經驗到如此接近上帝的教會。在那些被癲癇所苦的人和他們的幫助者當中,他看到一種全心的信靠,也看到那些受苦的、敬虔的身影裡上帝形象,在他們誠心誠意的祈禱當中看到上帝照耀在這個世界的慈仁光輝。

二、回憶抑是展望?

「當上主拯救錫安被囚的人,那時,我們就像做夢的人。」這詩篇的第一句,翻譯的方式就已經友好多好多可能性。較現代的英文版聖經(NRSV)甚至沒有提到被擄或被囚與釋放,而是以“restore the fortunes of Zion” 來表達這樣一個歷史的轉折。而且用的是過去式,強調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

馬丁路德的德文翻譯,卻是用「未來式」來點出這個拯救與釋放的動作,是充滿展望的,是在上帝所定的時間裡「將會」發生的。因為在第四節,我們看到了一個祈願,一個呼求:「上主啊!求祢帶我們被擄的人回來,就像讓南方曠野之地再次有溪水湧流!」所以,也可以將第一節看成是期待未來發生的事。

到底錫安被囚的人已經由被擄流亡之地回來呢?還是仍在盼望回到錫安的一天?「那時」是在過去,還是在未來?這兩種可能性同時存在著,讓這篇詩篇更有趣味了。希伯來文的「時態」並不像西方的語言,並不區隔過去、現在、將來,只表達實存性,連續性等等。就像台語若不加時間副詞,不會看出特別的時間區隔。

而這又可能是過去已發生的事實,又是未來願景的句子。或者,更真確地說,那是一個對未來非常確定的信念,是有著「實底」的盼望。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這樣說起「歷史的天使」:「祂面向過去,在我們眼中看來是一連串的事件,在祂眼中是同一個災難,無數殘垣斷壁在祂面前堆積。也許祂想停下來,喚醒死者,或將碎片拼湊起來,但是,由樂園裡吹起一陣風,推動著祂的翅膀,祂已經無法停下來,被這陣風推著,面向過去,背對著未來,被推入未來。在祂的眼前堆起來的廢墟,幾乎觸到天了。這由樂園吹來的風暴,我們稱之為進步。」

班雅明所描繪的有點陰暗的「歷史」圖像,點出了一個事實:使歷史向前去的,乃是來自原初人與上帝親密同行的「樂園」,那裡所吹來的風,捲起所有廢墟裡的塵埃,阻止我們停下來悲悼過去。歷史是面對過去而生,回顧過去,是為了被推入未來,成就那有「實底」的盼望。

帶著這樣有「實底」的盼望,被擄至巴比倫的人,坐在巴比倫的大河邊哭泣著,卻還是有「上主將把我們帶回錫安,重新與祂立約」的願景。他們可以盼望歡笑的時刻來臨。

三、回想起來的盼望

如果不曾有與上帝親密同行的經驗,如何能夠在苦難的日子裡確信上帝的拯救?與上帝同行的故事,罪得赦免的喜悅,成為追隨基督的人,在面對時代的挑戰時的力量。而那回憶起來的路徑,會將流浪者、被擄者、失去身分的人,帶出被囚禁的狀態,引導著回到上帝的主權裡,再次得到兒女的身分,再次得到尊敬。

失去國家,被擄到異鄉的人們,成為萬國萬族的笑柄,忍受屈辱,面對絕望。但是,他們深信,當上主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領他們重新得到自由。萬國萬民都要驚訝地說:「上主為他們完成了大事!」而他們將要歡喜快樂。

他們將記起那「帶著種子出去」的艱苦經驗。這種子不是撒在自己的土地上,他們也不是自願去到那地。他們是被強迫移民的,他們被驅逐離開自己的故鄉,在陌生的土地上撒播種子,完全看不出自己是否能夠享受到自己勞碌所得的果實。有七十年之久,這些被擄的人在異邦,為帝國服務,失落自己的尊嚴與身分。但是,上主要讓他們重得身分,也要讓他們歡歡喜喜地收割,並且得到這收成的餵養。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並不是像老闆勉勵員工,老師勉勵學生一樣的盼望而已。那是整個失去身分與生存根基的族群,重新得到生機的故事。

今天,我們看到台灣的困境,看到台灣「被擄」的人心,我們感到痛苦憂悶,對強大的政經勢力對台灣步步的進逼,對台灣內部的腐化,我們焦慮而無奈。我們可能已經失去撒種的意願與動力。

然而,上帝要讓我們經驗到如夢般的驚喜情境,把歡笑聲重新放在我們的嘴裡。當祂定意要讓我們從帝國的轄治下得釋放,引我們這群迷失的人民,回到與祂相遇的起點,我們的眼淚會化為歡呼,我們就要嚐到喜樂歡笑的滋味。

親愛的弟兄姊妹,讓我們在這個令人絕望的境況裡,不放棄撒種的工作,雖是流著淚,也不放棄盼望。讓我們時常記起在美麗島事件中,一個看似絕望的境地,怎樣反而讓台灣人團結起來,怎樣喚醒了許多年輕人前仆後繼地為台灣的民主化奮鬥。讓我們記得無辜的孩子與婦女被殺害的流血之地,怎樣成為一個發出「義光」的教會。讓我們回想那把燒死鄭南榕的火,怎樣讓台灣走向言論自由之路。讓我們回想刑法一百條在怎樣的血汗與眼淚裡,在勇敢的衝撞與細膩的辯論中被廢除。上帝曾給我們許多記號,讓我們看到一個大結構的鬆動,看到自由的可能性。

在伯特利社區,我看到身心受創的「錫安的囚徒」,怎樣成為臉上發光,有自信,勇於做夢的人。上帝可以把一個看似軟弱、離散、無力的團體,轉化成祂堅強的兒女。在台灣走過的路上,我們也看到恩典之光照耀。

那樂園吹起的風,推動歷史的翅膀,我們看不到前面,但是我們順著與上帝的氣息在「倒退著向前走」。因著在耶穌基督裡所顯明的愛,我們可以確信上帝要讓我們這些囚徒得釋放,我們要再次自由地行走,抱著我們所種的禾捆,回到與上帝立約處。我們誠摯地相信,上帝要為台灣成就大事,願我們這些追隨基督的人,在其中不懈怠地,雖流淚,但沒有停下撒種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