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走向未知的旅程

 

經文: Acts 16: 9-15, RR 16(Ps 67), SS 68 (Eng. 578), 161(Eng. 259), 499

05-05-2013

很多人都有長途旅行的經驗,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當背包客,存了一點錢就背起背包做長途自助旅行,旅行成了人生重要的成長回憶。有一段時間我很常常當背包客獨自到日本自助旅遊,漫長的旅途經常充滿變數,你會發現無法完全掌握。當時我都不曾預訂旅館,常常很容易在車站附近的商務旅館過夜。有一次,到青森 (Aomori) 剛好遇到全國中學校會考,所有旅館都被訂走,後來到一家國際飯店也客滿,但服務員能講英語,介紹我在附近一家民宿,但因為我不會日文而被婉拒,只好在街上晃來晃去,再回那家飯店,她熱心地再幫我問了十幾家,終於找到一家飯店步行到車站需三十分鐘的旅館,折騰到我住進旅館已經深夜十一點了,次日早上約四點半我又得出門趕搭火車,躺在床上,雖然身體疲累,但是心裡卻暖烘烘地充滿了感恩。其實自助旅行是很累人又耗體力的,然而旅行不是只在看、聽或拍照,而是用『心』去旅行,去體會人性的美與溫暖。有時意外的發生,卻反而讓你收穫良多,印象深刻,我的經驗是:「未知的路上總是充滿意外,意外就會有故事,故事帶來了感動!」

使徒行傳不只是在第二章記載聖神降臨的事蹟,在整本使徒行傳中,聖神一再地更新門徒的思維,為了讓使徒能夠實踐大使命,聖靈用各種方法,包括逼迫,攔阻和異象,帶領使徒擴闊宣教領域。如上禮拜我們看到聖神藉著異象向彼得顯現,其目的是要徹底打破各種階級、道德、宗教等傳統的思維,使基督徒真正作自己的主人。今天的經文中有名的馬其頓呼聲也是保羅受到聖神催迫,改變既定行程,展開馬其頓地區的福音事工,從這些據點,福音信息如放射線狀傳遍世界各地。因此,如果稱呼使徒行傳為「聖神行傳」實不為過。

保羅是外邦使徒,為了實現大使命,他四處開拓教會。今天的經文是保羅第二次海外旅行佈道的啟程。在出發之前,保羅為割禮之事上到耶路撒冷,與教會長執們辯論,最終與他們取得共識,廢除了割禮(徒15:19-20)。隨即,保羅前往安提阿,去宣告會議決定,在那裏與當地教會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安提阿教會支持保羅第二次出外佈道,這時保羅卻因為馬可的緣故,與巴拿巴產生了分歧,兩人分道揚鑣;然而神有祂的美意,保羅邀請提摩太 (16:3) 和路加 (16:10) 加入同工,從第十六章十節開始,路加在記錄時,從原來的第三人稱,改用我們 (第一人稱複數)。路加是保羅最忠心的傳道伙伴,當保羅第二次被關時,只有他在身邊 (提後4:11);而提摩太後來成為保羅的得力助手和接班人,擔任起管理教會的工作。

本來保羅計劃的宣教之旅,是聯貫性地拜訪系列主要城鎮,他的範圍擴及整個小亞細亞地區,可是耶穌的靈禁止他們去小亞細亞 (Minor Asia) 的亞細亞省(Asia),其實亞細亞省包括以弗所和啟示錄中的七個教會。依照一般人的想法,應該繼續留在此地深耕教會,一方面開拓。沒想到聖神要保羅往西行,因著馬其頓的呼聲,他們繞過每西亞,將福音事工從亞細亞轉移到歐洲。短短幾行字,卻大大激盪人心。

馬其頓的呼聲是教會拓展宣教時必然提及的,楊宜宜牧師在1998的以色列聖地之旅,聽到馬其頓的呼聲,進入神學院造就與裝備,於2007年設立台灣宣教基金會,上禮拜台灣宣教基金會在六週年慶的同時為宜宜姊按立牧師。宜宜牧師有宣教心志,她看見台灣人的需要,清楚這是她的呼召,便以順服的心向著標竿前進。今天保羅在馬其頓的奇妙經歷,也是在異象之前先有順服,他完全順從聖神的帶領。馬偕在1871年10月啟程前往台灣前夕,他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將永遠不回祖國嗎?」、「我的生命經得起這樣可怕的考驗嗎?」、「難道這個決定是一種錯誤嗎?」。沒多久上帝的話臨到他,也堅固了他的信心,馬偕在自述中說:「這好像有無形的繩,引我到那美麗之島去」。原本馬偕計畫到中國宣教,不過卻有一條無形的繩索引導他來到台灣來,這條無形的繩索,我相信這就是聖神的帶領。

最近兩位關心台灣的宣教師,彌迪理 (Daniel Beeby, 1920- 2013) 牧師和安慕理 (Boris Anderson, 1918-2013)相繼過世。安慕理牧師夫婦於1948年來台,除了在台南神學院教書之外,每禮拜六就搭車前往屏東與恆春間的教會協助事工。1963 年為子女教育回去英國,並擔任海外宣道幹事,參與世界傳道會(CWM)的創立。1979 年發生美麗烏島事件,國民黨政府對國際社會隱瞞真相,將本土民主運動扭曲、醜化為叛亂事件。他們夫婦與當在英國進修的盧俊義牧師將事實真相發表於電台、報紙、教會刊物,呼籲英國教會與社會大眾關心台灣民主運動的進展。安牧師更運用他在聯合歸正教會的職位,促成許多教會在舉行「家庭日信徒聯合大聚會」時,設定該日為「關懷台灣前途以及為美麗島事件受難者」紀念日,不但關心那些被逮捕者,也關心著這些受難家庭生活的需要。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後,當國際特赦組織還在思慮是否要將此事件列入關懷救援對象時,經安牧師夫婦的努力奔走,終於發出緊急行動(Urgent Action)紅色通知,世界各地關心台灣的人權組織傾全力展開救援行動,這是促成「美麗島事件」雖是軍法審判,但卻必須公開之下開庭的主要背景。後來,安牧師娘更以「安明」 ( Anne Ming )為名,將這些寶貴的資料編輯成一本名為(台灣的聲音〉的小冊子,詳細介紹台灣的近代政治發展背景、民主運動、高雄美麗島事件、林義雄家的祖孫命案、美麗島受刑人簡介、長老教會的宣言和信仰立場等。全文以聖經經文、受刑人的證言、事件報導、信仰反省穿插交織的方式呈現,在冷靜客觀的理路中帶著深厚的情感,將有關台灣民主發展的真相完整呈現,是一篇生動感人的歷史證言。

彌牧師是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原本志願到印度,卻在1946年受派至香港與廈門,1949年被共產黨逐出廈門,卻在台灣找到新的宣教使命。他和黃彰輝牧師一起為復校後的台南神學院奮鬥,由於受到黃牧師關懷台灣前途與熱愛台灣人民與土地的影響,彌牧師開始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他曾參與並促成國是聲明,並將此聲明傳播至國際。也因此行動,被國民黨政府驅逐出境。被迫離開台灣,曾經令他非常痛苦,他稱回到英國為「在英國流亡」。

彌牧師論到他成為宜教師的心路歷程,他以「走向未知目的地的旅人」,述說自己的生命旅程是一連串的不情願( reluctance) 或甚至是反叛(rebellion ) 的。他說:我們志願去印度,卻在抗議中被派到中國。從中國被趕出來後,我們不情願地去到台灣。一度離開台灣到美國,回到台灣時卻發現自己被任命(非常不情願地)為台南神學院的舊約教授。十年之後,我想到以色列去作一年研究,黃彰輝牧師堅持我應該到紐約協和神學院讀博士。差會支持此一決定,所以我只好去了。1972年我從台灣被放逐,很不情願地回到英國。66歲時,我很不情願地退休了,我也確信在不久的將來我會在抗議中死去. . . .。幸好這不是故事的全部。當我回顧一生,每一次當我在被否決或強迫中為不願意作的事表達抗議時,後來總發現我的旅程變得更為寬廣,且我的腳蹤滿佈著祝福。

彌迪理牧師在不情願的抗議中,依然卑微的順服,走向未知的目的地。巴克禮牧師曾說:「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踏上未知的旅程?一個人需要多堅定的信仰,才能面對魔鬼的試煉?一個人需要多深厚的愛,才能毫無保留地燃燒殆盡。」人在每一個抉擇的關鍵時刻,總會想要抓住些什麼印證,才有辦法勇敢踏出去,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大部分時間,我們是處在一種未知的狀況,就算沒有勇氣做任何決定,其實我們已經做決定了。

「馬其頓的呼聲」保羅聽見了、馬偕聽見了、彌迪理聽見了、安慕理聽見了,雖然他們心裡也會害怕、拒絕,但是最後都順服地踏上未知的旅程。我很喜歡詩篇121篇第8節:「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親愛的兄姊,您聽見「馬其頓的呼聲」了嗎?盼望我們能學習效法保羅及這些宣教師的典範,當我們聽見「馬其頓的呼聲」,要給自己一個機會,才有可能見證到上帝奇妙的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