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富翁的遺言

 

經文:路加 12: 13-21, RR 7 (ps 24), 306A, 499

07-28-2013

我們在1997年,以岳母的名義創辦財團法人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目的是感念岳母,其次是推行台語,當時我不知天高地厚,就憑一股傻勁往前衝,只想把錢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去年四月,因為秀卿為賴永祥長老設計網站,因此回台和王貞文牧師和王昭文老師見面談到賴長老史料庫的未來。我就問昭文有沒有興趣接受Boston賴長老的台灣教會史檔案整理的訓練,她很願意,於是安排她和王貞文牧師在八月前來 Boston和長島教會。由於我在台有設立基金會的經驗,在這段期間我們思考是否能和賴長老合作,成立一個台灣教會史料基金會,配合她們姊妹,把基金會設在台南。八月初她們先到 Boston 和賴長老接洽正事。後來我們到Boston 和她們姊妹、賴長老與其家屬一同討論成立基金會事宜。我建議賴長老和我各自負責募集台幣三百萬,事後他們討論的結果認為,在美國成立基金會比較容易,而且不用多少錢就可以達成,這計劃就因此終斷。我便不再思考台灣教會史料基金會的事情,而把精力投入平民聖經的發行工作。最近賴長老來電,表示願意拋磚引玉,奉獻首款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以成立台灣教會史料基金會,他來詢問基金會的運作情況,我也樂見其成,希望這基金會能盡快成立。賴永祥長老不但致力於史料整理,現以92歲高齡欲成立台灣教會史料基金會,以推展對教會歷史資料的蒐集和保存工作,他的精神堪為基督徒的楷模。

在巴勒斯坦,人們要求拉比為他們仲裁紛爭,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主耶穌卻不願捲入和有關金錢的糾紛裏。於是耶穌把握住這個機會,以無知的財主的比喻,向祂的跟隨者說明人生的真諦,這對無論是家道豐富者,或是貧無立錐的人,耶穌的比喻都有深刻的義意。這個比喻是路加福音書特有的資料。這個比喻強調「那些為自己積聚財寶、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的人 (v. 21)。」路加記載這個財主只顧自己,沒有別人。在耶穌的比喻中沒有一個比喻充滿這麼多的『我』和『我的』。當每個『我』擁有太多好的東西時,『我』當然不會把多餘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我』也忘了上帝國是以上帝為中心,讓上帝成為『我』生命的主宰。因此,在這個比喻裡,『我』若把生命建造在財產的物質基礎上,這種生命只會離開上帝越遙遠而已。這個財主的生命是用財物計算,他忘了生命來自上帝,失去上帝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掌管人生命的是創造生命的主。

財主不僅忘掉了上帝是他生命的主,也忘記了他的鄰居。在這個比喻裡說明,一個人的心中若沒有上帝,也不會有別人。為何耶穌會說: 上帝要對他說:『你這個糊塗人,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 (v. 20)。』路加眼中的上帝雖然是慈祥的 (十五章) ,但先決條件是有悔改的心志的人。錢財常使我們的心失去了上帝,我們的心常因累積許多財 寶而容不下上帝。這次苗栗大埔事件中,苗栗劉政鴻縣長為了建立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不是公共建設,只是圖利富人,強制徵收大埔農地,7月18日強力拆除民房。台灣的政府為了賺錢,卻對那些貧困的、弱勢者的生命造成踐踏、殘害!

約翰衛斯理牧師 (John Wesley, 1703-1791) 談到基督徒的金錢觀時,他說:「基督徒要盡量的賺錢 (Gain all you can)、盡量的省錢 (Save)、盡量的奉獻金錢 (Give)」。所以他的生活儘量節省,但卻無保留的付出。他力行他的想法,當他還在牛津時,他的年俸是三十鎊,他以廿八鎊來維持生活,把餘下的兩鎊奉獻出來。在他的年薪增加至六十鎊,九十鎊,以至於最後達到一百二十鎊的時候,他仍然是以廿八鎊過生活,把餘下的錢全部捐出來。有位餐具公司的會計主任向他兜售銀器,他說:『在倫敦我有兩條銀匙,在布里斯托 (Bristol) 也有兩個;當我周圍的人還在為吃的事煩惱之際,我不會添置甚麼的。』

財主還有一個致命傷,就是他只有今生,並無來世的觀念。因此他所有的計劃,都是以今生今世為基礎。一個人如果忘記還有另外一個世界,那麼她只是為今生打拼,有時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某一天他注定要面對最冷酷無情的打擊。

全球第二名富翁擁有670億資產的比爾蓋茲 (William Henry Gates, 1955-)於2000年1月成立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它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會。 該基金會主要是提供獎學金給美國貧窮學生,協助防治愛滋病,資助第三世界對抗各類疾病。目前全球對抗小兒麻痺的資金中有百分之90是來自此,他們希望能夠在健康與學習領域上造福人類。另外擁有535億美元身價,全球第四大富豪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1930-),宣佈把85%的財富,捐出來做公益,不留給子孫。他認為,財富取之於社會,就要用之於社會,留給子孫是最不智的做法。他並呼籲世界其他富豪也能共襄盛舉,回饋社會,為其他人樹立典範,為此他也去中國遊說中國富人共襄盛舉。蓋茲與巴菲特的做法說明了,財富雖然是衡量人生成就的量尺之一,但不是全部;人類只是上帝的管家,因此,當個人擁有了的財富之後,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末肢,這是做為基督徒的責任和使命。

相對於前兩位,前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及執行長的賈伯斯 (Steven Jobs, 1955-2011 )卻很少行善。當他臨終時遺言以懊悔的語法道:「在病床上,我頻繁地回憶起我自己的一生,發現曾經讓我感到無限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作為世界500強公司總裁,叱咤商界,無往不勝,在別人眼裡,我的人生是成功的典範。但是除了工作,我的樂趣並不多,財富對於我而言已經變成一種習慣。現在我明白了,人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與財富無關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藝術、兒時的夢想。無休止的追求財富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變成變態的怪物——正如我的寫照。上帝造人時,給我們以豐富的感官讓我們感受祂預設人心底的愛,而不是財富帶來的虛幻。我贏得的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動和情感,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或許有人會說, 我沒有他們的財富,不容易作到,其實我們不需要偉大的事蹟,也能跟隨主的腳步。主耶穌是上帝放在我們中間的準繩,只要按耶穌的吩咐去做,口渴的給他一杯涼水喝;赤身露體的給他衣服穿;飢餓的給他東西吃;這些都是我們周遭會遇到,只要我們用一點心就能做到的。自從我來到長島教 會以後積極推動送食品給food bank 的活動,起出比較熱絡,最近比較少人關心,希望我們為關心最微小的一人開始做起 (太25:40)。聖法蘭西斯 (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 分享他懷抱貧窮的經驗說:「供養自己越少,幫助別人越多,心中喜樂和屬靈的福氣也愈豐滿。」因為快樂的生活根源於上帝的恩典,只有在效法基督的生活和教訓中才能得到滿足,才能建立我們的品格和靈性。願主賜福我們以立志行善的心志,候主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