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世間人是什麼?

 

經文:Heb 希伯來書2:5-9, RR 3 (Ps 8), SS 116, 134, 511

10-18-2015

希伯來書是新約中最奧妙難解的書信之一。它是除了羅馬書以外,新約之中觸及教義最多的書信。希伯來書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向人揭示基督超然的身份,祂是創造主,托住萬有 (1:1-3),祂的地位遠超過天使、摩西和舊約律法,比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更好。作者解釋為什麼人會擔憂、懼怕、苦惱、傷心、絕望、無助、迷茫...,這些思緒正因為世界缺了真理。耶穌道成肉身便是要來把人類從這些奴役中釋放,離了耶穌基督,我們就一直活在罪與失敗的束縛當中。

今天的經文作者引述詩篇8:4-6,告訴我們大衛的豫言已經應驗,而這個應驗裡的人就是耶穌。詩篇是聖經裡面篇幅最長、作者最多、文體最多樣化的一卷書,表達以色列人的喜怒哀樂,以及對上帝的信靠。德國學者韋斯特曼 (Claus Westermann, 1909-2000) 把詩篇分成祈禱和頌讚兩大類。而祈禱又分個人、集體和中保三大類。當詩人遭遇患難 (疾病,被誣告等) 時向上帝的哀求,求上帝除去他們的痛苦。讚美詩又分感恩詩,是詩人向上帝祈求,得蒙答允後按所許的願到聖殿獻上感恩祭,一面獻祭一面唱感恩詩(34、116等篇)。讚美詩有一定的格式,開頭與結尾都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8, 103, 146-150),中間是讚美的內容。

詩篇第八篇是詩篇中的第一首讚美詩,頌讚上帝給予人的榮耀。希伯來書量大引用詩篇中的神學,解釋耶穌降世兩大重要原因。第一,藉著死亡,祂解救我們脫離權勢並為我們贏得永生。第二,因為經歷過一般人的試探,祂更能幫助我們對付試探。希伯來書用心解釋耶穌的人性部分。例如,耶穌自稱人子,乃是凸顯祂和普通人一樣。這個典故來自但以理曾在夜間的異像中,看見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這人子在上帝面前,得著權柄、榮耀和國度,使天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而且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他的國度也是永不敗壞的 (但7:13-14)。因此人子有榮耀的意義,人子根源屬天,擁有無上的權柄,要建立不朽的國度,這正是彌賽亞的使命。

今天的詩篇引文中有一句是同義平行體:『世間人是甚麼,你數念伊?』和『人的子是甚麼,你眷顧伊?』「數念」乃是思念、紀念之意;「眷顧」是尋訪、照顧之意。兩者同義,用以凸顯上帝對人如父母、如情人般不棄不離的愛。詩篇又說「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希伯來書的作者,把這段經文應驗在基督身上;因著他的受苦,得了一切的榮耀,使萬物伏在他的腳下。『惟獨那耶穌,一時被置於比天使低微的地位上,藉著上帝的恩典,為萬人死。我們看見他經過了死的痛苦而獲得榮耀、尊貴的華冠。』(v. 9) 天使是按上主的形像所造,侍立在上主面前,等候差遣,甚為尊貴,在人之上。耶穌成為人,暫時比天使為低,但經過苦難,成為萬主之主。

接著作者鼓勵在受苦中的信徒,人的存在不只是一個被上帝紀念訪召的對象,人的存在也是一個被賦予「統轄萬有」的對象。希伯來書作者認為上帝造人,人的地位只比上帝微小一些,而且有掌管萬有的權柄。人因犯罪而敗壞,於是失去掌管的權柄。這個敗壞,上帝多次用多種方法,藉先知向我們的祖先說話 (1:1) 但我們的墮落,並沒聽到上帝派來的曉諭。在這情景中,耶穌基督進到我們當中,藉著祂的教導、犧牲和得榮耀,叫我們明白苦難可以使生命得到磨練,藉著祂的死,人的煩惱,束縛和軟弱都完全解除,重新獲得上帝創造時的榮光。因此勉勵我們不要在苦難中退縮,僅管坦然無懼到基督面前,仰望祂,跟隨祂,走過苦難之後,必留下尊貴的記號。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西班牙的白人征服者與大公教會(天主教)傳教士們紛紛湧入拉丁美洲,強迫當地人皈依基督信仰。當時的殖民地教會擁有政治、經濟的權力,也壟斷了教育,教導當地人要相信自己的命運,這樣死後才能進到永生的天國。白人教會相信上帝是站在自己這一邊,也相信這樣做最有利於信徒。

二次大戰結束後,隨著殖民體系瓦解,拉丁美洲出現一些有民族主義色彩的軍政權,對人民採取高壓統治,緊接著資本主義與各國跨國企業的入侵,與獨裁政府合作,一起壓榨人民。1960年巴西神學教育家保羅.費爾利(Paulo Freire,1921-1997)提出「良知化運動」,透過識字及社會教育喚醒自身的良知,使大眾認知到自己是被壓迫者,並努力使自己與別人獲得釋放。這個運動逐漸擴散,在拉丁美洲天主教界中形成一個神學主張,稱之為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首先由秘魯神學家Gustavo Gutierrez 提出 (A Theology of Liberation: History, Politics, Salvation, 1971)。主張信仰天主的人應該要關注人間制度的公平正義問題,例如貧窮的世襲化、經濟資源的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與種族歧視問題等,這些都是解放神學所要解放的對象。於是神職人員紛紛起來替被壓迫者發聲,積極介入社會改革,帶領人民反抗暴政。

薩爾瓦多大主教羅梅羅(Óscar Arnulfo Romero, 1917- 1980)曾經痛苦地在資本階級與勞工階級之間掙扎,究竟要繼續講道給壓榨勞工的資本家會友聽,還是挺身站在被壓迫者的勞工陣線?最後,他決定站在受壓迫的民眾一邊,當他的立場漸趨激進,還與當時的教宗保羅二世 (Pope John Paul II, 1920-2005)發生分歧。1980年羅梅羅總主教在彌撒中被槍擊身亡,他的葬禮吸引了1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參加。35年來,羅梅羅主教的精神繼續激勵著被壓迫者,今年的5月他被天主教冊封為殉道真福。如同主耶穌,羅梅羅主教在苦難中生命得到磨練,面對壓迫,坦然無懼地仰望基督,跟隨祂的腳蹤,經過了死的痛苦,重新獲得榮耀、尊貴的華冠。

方濟各(Pope Francis, 1936-)是第一位出身拉丁美洲的教宗,在阿根廷認樞機主教時,強調社會正義,對移民,難民和弱勢群體特別關切。他的解放神學背景,在擔任教宗以來,一直關心窮人和社會邊緣人、關懷難民、接納同性戀者,到處奔波為世界和平而努力。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人與神「和好」 的途徑,使人能逐漸恢復原先所具有的神的形像。

去年方濟各教宗解除一項二十多年前的禁令,恢復一位尼加拉瓜共黨神父主持彌撒,這位神父曾擔任左派桑定政權的外交部長,被解除神職。還有一位祕魯的解放神學派教士,被方濟各請到梵蒂岡。傳統上,左派對教廷沒什麼好感,現在因為教宗,關係大為改善。9月底教宗來美訪問之前,先一步進行古巴之旅。一生不信教的老卡斯楚 (Fidel Alejandro Castro, 1926-),看到教宗來訪,稱讚他是耶穌的化身,帶來和平喜樂的福音,感動得也準備上教堂。而美國和古巴的恢復邦交,更是仰賴方濟各在幕後穿針引線。

最近教宗的訪美,為兩黨傾軋的國會帶來少見的和諧氣氛。教宗在國會演說時表示:政治是使國家往前走,而非佔有權力,政治可以是彼此不斷對話,尋找共同價值,而非分裂。當時坐在後面的眾議院議長、共和黨員博納(John Boehner)感動得幾度拭淚。隔天便宣布辭去國會職務,結束自己的議長與議員生涯。博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在眾議院議長任內一直扮演著不斷杯葛的角色,沒想到,教宗的一席話,喚醒了他的良知,放下權力,做出了不起的決定。

博納的轉變讓我想起了被稱為「尼克森刀斧手」的查理寇爾森(Charles Colson,1931-2012)因為水門事件的共謀罪,而鋃鐺入獄。寇爾森在監獄中經過省思,悔改信主。出獄後,他走出罪惡的陰霾,成為傳揚福音的勇士,一手創辦監獄團契,又因其學識淵博、思考敏銳,勤於著作,乃成了美國主要的福音派思想家。

世間人是什麼?為甚麼會被神賜予榮耀尊貴為冠冕?教宗方濟各在聯合國總部演說時,毫不客氣譴責人類對物質、權力的渴望與無盡追求。他說,貪婪正在摧毀地球的資源,同時導致貧窮更加惡化,以及弱勢族群受到排斥。而當今的教會也多數深陷在資本主義的價值泥淖裡,我們貪婪醜陋,滿身是罪汙,但是,上帝依然信守祂的承諾,祂愛我們,祂多次多方曉諭,賜給我們悔改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做對的事,恢復原先所具有的神的形像,這個尊榮是祂所賜,不是人自己配得的。上帝將萬物託付於人,委派我們當管家,管家不是主人,我們無權揮霍大地的資源,使人類面臨生存的威脅。求神幫助我們,思想自己算什麼,竟得上帝委以重任,管理大地,讓我們謙卑的反省,做好主交托的工,好好管理與神、與人、與資源的關係,做一個有尊貴榮耀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