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與生活的結合---從正典的角度切入

林興隆 2006/11 台神校友總會

基督教的聖經並不是一套憑空想像而創作的文集。一般的文集是針對作家本身之生活、思想、軼事等而發表過的文字創作,經過編者編輯而成;其動機是為彰顯作者之思想,整合其生活中具有影響力之作品而成的。聖經的編寫卻是信仰團體,為該團體認為對其團體之生存有非常主要的認同,倫理規範,信仰生活上最基本的柱石之信仰体驗的作品。這些作品被信仰團體視為珍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權威性。

所以,當我們閱讀聖經中的任何一段經文時,也就是閱讀與該段經文有所關聯的整本收集編寫而成的冊子(Bible)了。既然,因為信仰團體所肯定、接納的權威性,一旦成立、確定(正典),該書中任何個別的一冊,即不再是獨立、個別的作品了。這就是任何信仰團體中(不論是歷史事件的先後,尤其今日)的讀者所應面對、接受的事實。既然,我們所面對的任何一段經文不再是獨立的,是整體的一部份,那麼正典的角色及其所規範的景況,無形中(、應該也是要有意識中)支配信仰團體對經文的瞭解及解釋的方向。換言之,要瞭解任何一段個別的經文,必然受整體的經文所展現的主旨限制了。

另一方面來看,聖經是信仰團體的作品,也是為信仰團體本身而編成、確定而成為了正典。既然,信仰團體是經文的孕育者、傳承者、轉載者、衛護者,所以聖經之為正典也是經過信仰團體的神學觀點,而集成的教義, 神彎主張之傳統,及其所屬的社會情況(social context)為媒介而流傳,繼續傳承下來的,因任何信仰團體因神學、教制、社會,經濟、政治而異,往往在大格局中又有選擇性的強調。針對其獨特的信仰團體(如天主教及路德教,東正教,長老會等)在信仰生活中認為在教導、宣教、服務,見證上重要的經節,個別的書, 往往會導致不同的解讀,偏重,而分別賦予其特別的地位, 強調。這種以教派為主,在既定的神學傳統中或個人之特殊愛好的選擇性之強調,往往也是左右我們瞭解,解釋經文的一種力量。所以,神學傳統,教派,讀者的社會背景也會造成以不同方式解讀經文傾向的事實。

以下,我要分享的是以經文為中心的讀法。就是當我們閱讀一段經文時,如何由該段經文與更大的部份對話(不是小題大作,而是以小看大)。如何將閱讀中的某段經文在正典的大局中來瞭解,在整個信仰團體中的解釋。相反來看,我分享的是如何在正典的大局中決定某段經文的意義及功能。

話說,聖經中各書的形成在時間、背景、神學文體等上面包羅萬象;但是,由這些作品被編選,撰寫而集成的選擇過程及結果來看,因為是為信仰團體本身的首要任務,所以,在神學信仰的基調、倫理規範的基本元素上都是呈現著一定的一致性。這一致性表現在一定的界限中,容允不同的神學表述。相反的神學論爭,甚至互相衝突的論述,以及各自為是的詮釋。

另外一點,聖經作為正典也是表現在連貫性上面。由各書的編成到被納入正典的歷史順序先後,可看出五經(Torah)被認為是最早的資料,也是最早被肯定其權威性的地位;同時也是以後各書之被選擇為正典時, 用以攷慮的規範及導向的依据。如先知書的被肯定,並不是用來取代「過時」的五經的地位,仍是根據、增強,使五經的精神更豐富、生動、切身。智慧文學也是以五經為中心思想所發展成的作品。同理,雖然新約成書期間,舊約正典尚未完全成定局,但並不是一套個別,獨立為要取代舊約而形成;乃是繼續以五經為首、基礎的信仰靈感之作。其實,這些新的,以希臘文為主的作品,雖具有獨特的權威性,但其內涵仍以五經為基礎,與舊約同宗、同源的連貫性是必然的結果。

聖經是多元、複雜、豐富多彩,充滿無數張力的一本書。一方面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連貫性,成為肯定正典的權威性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因其多彩多姿的,充滿張力的豪放,無拘無束的自由及嘗試,企圖突破,挑戰“正統”的力量起伏不定而成的離心力,致使在解讀中如何在這二股力量中,使之相輔相成,在緊張的關係中,如何拿捏,這就是讀經時會面臨的考驗,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由教會的歷史中看,大多數的信仰團體解讀的習慣,通常是由“向中心”集中的。認為(不管歷史事件,成書地點,文化,政治,經濟,宗教之異殊),是同口而出的或異口同聲的。這習慣的結果就是將不同經文間,不同調的地方給與合一化,統一化、調和化,這種讀法,現代的學者稱之為統合的讀法,因為,將聖經當做單調的,這是一種將正典歸納化的讀法。另一種極端的反統合的讀法的態度,認為經文中的「不同調」處,不同聲音,應該被強調,經文的不同處才是重要的。事實上,經文中的不同處正式呈現整體性的一部份,這種態度也算是將正典歸納法化的另一面而已。

以上這兩種讀法,因為,沒有注意到經文的整體性,致使經文的共同主旨的整合中心失蹤,因迷失而有偏失。識是之故,以文本(texts)中心讀法是將經文整體,不管成書的時期,或信仰團體表述的文體、神學觀點,視之為潛在的,可能邀約讀解者成為互相對話的同伴,以達到相輔相成,體驗啟示的活活的力量。

第一,要留心視野及定位的文體。面對多彩多姿,複雜浩瀚的大作中,首先要找出「一致性」及「連貫性」之處(或整合中心)。缺乏整合的中心可能迷失在小節的研討上,也缺乏檢驗該段經文在正典中應有的貢獻或是限制之處。要避免在樹林上迷失方向,首先要在視野上定位。

舉例說明馬太19章3-9節中耶穌受法利賽人質問有關離婚的法源,這質疑的法源是申命記 第24章第1-4節的規定。凡符合其中一項的原因,自可構成離婚的要件。問題是構成這些要件的是什麽?當然,有許多合理化的答案可求,但是耶穌且由創世記第1&2章中引伸出「凡上帝所結合的,人不可割斷」。因此,申命記 24章1-4節,應該以創世紀1&2章為主導的頂點來解讀。

我們如何由一段經文中獲得正典的整合中心呢?首先要確認的是這中心該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 如創世紀第1&2章,尋找確認的其他經文,如申命記第6章4-5節: 「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你們要以全部的心志、情感,和力量愛上主─你們的上帝。」

由文學形式來分析 “上主是我們的上帝, the Lord is alive." 這是信仰的告白。以色列民告白只有一位神,這告白並無受時間及地點的限制。在千年前到今日仍然沿用的信仰告白,甚至耶穌也用這最重要的基礎之誡命要求學生遵守(馬可第12章30節; 馬太第22章37節; 路加第10章27節).

另一例子,創世紀第9章1-7節, 有關” 約所容許範圍的規定”。這節緊接著大水過後,上帝體驗出人心傾向邪惡的事實。上帝開了人類吃肉的禁例,但不可飲動物的血。這段符合成為統合的中心經文因為,有關普世價值,也是給全人類的,尤其是上帝應允不再以大水毀滅全地。

第二,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因為,正好是處在上帝、人類,及自然立約, 形同新的紀元的開始之前奏。這約在整本聖經中, 是神及人類唯一具有如此普世性的契約。

第三,在其他的書中也被採用,如利未記17章有關聖潔的禁令—上帝對不管是以色列人或外邦人,在以色列的信仰團體所頒布的禁令;甚至,使徒行傳15章,耶路撒冷大會又一次澄清,對基督徒、猶太人、外邦人适用的規定。

因此,建議在我們每日讀經中,準講章,常從經中列出一些你認為重要的經節,這些經節可能反映你自己的神學,倫理傳統,或是課本中,上課中所看到的,聽到的,然後,問自己為什麽要選擇這些?什麽樣的格局使之成為主導性的經文呢?這些是否有普世價值而被其他的經文所確認引用呢?

當我們繼續查證時,我們就會增加對經文如何連貫在一起, 中心信仰是在什麽地方,基本準則及透視的功力。因用的時間及功夫,你所舉例的經節可能會隨時間,功力而有變換。變換更新是成長的表現,不要失志!

2. 連線拼湊的問題

首先是找出對話的同伴(經文的對話夥伴)。你頭腦中所能想到的最適合的主題、教導,或是對這經文的應用上,最快的方法是找出相關或類似的想法或主題。 如創世紀第1章26-27節描寫上帝以自己的形象造人類,在圣經中,何處有記載嗎?創世紀第9章5-6節 (用concordance找到同字出現)「凡流人血的,別人也要流他的血,因為我—上帝造人是按自己的形象造的。」在這裡我們發現人生命的嚴重性及寶貴性。

其他如箴言17章5節, 「嘲笑窮人是侮辱造他的上帝…」因此,蔑視人類就是蔑視創造人類者。其他尚有類似的經節皆可當做創世紀第1章27節的對話的對象。彼此間形成一貫連繫的一體。

但有時我們會發現不同調的神學,如創世紀第1章, 整個創造是完善,欣欣向榮的情況。詩篇8篇也高頌上帝創造的偉大。上帝如何關照人類,讓人類管理全地... 但是約伯記第7章16-19節,「我毫無生趣,厭棄生命。別理睬我吧,我的生命毫無意義。人算什麼,你竟看重他?他的作為有什麼值得重視? 你每天早晨觀察他,每一分鐘考驗他。你不能轉移你的視線不看我,讓我能夠嚥下一口唾沫嗎?」 上帝的照顧却成爲約伯的負擔.

面對這二種不同的神學,並不應排除其中之一種,反而是要決定哪一種是主要,哪一種是次要的。如詩篇8篇是信仰告白,告白上帝看顧人類及全宇宙,約伯記則是經驗上、實存上的體驗上的支線.

事實上,這就是在世界中,人類所處的地方所經歷的現況。這兩種生活體驗應該放在張力中,應該同時被肯定。這是在這世界中咱的信仰;同時也是在這世界中所經驗著的。信仰及經驗之間的緊張狀態是由這兩種經驗中呈現出。所以創世紀第1章以上帝的形象創造人來瞭解,詩篇8篇是主要的線索,約伯記第7章是次要的線索。 創世紀第1章是二者的統合源頭。 其他如婦女在教會的地位,牧師的身份等也用在這統合源頭下面來瞭解。假使,我們再擴大找尋在創世紀第1章所延伸的對話對象,如上帝的形象造人,聖經中人類生命的價值觀,如馬太福音第25章41-46節肯定上帝關照微小的弱勢,同時也可在詩篇第146章7-9節, 對人類平等,對弱勢者的關心,照顧,也是以上帝創造者為根據,如約伯記第31章13-17節(等等不勝枚舉);

“凡人類是上帝所造,約伯與其他的人,奴隸也沒什麽兩樣。上帝要照他是否好好款待那些需要的人來審判約伯”,以上的說明我們知道找尋統合的源頭以及線索的重要性。

3.評估,綜合來看,由正典的角度來看經文的重要,因為這幫助我們擴展視野,也幫助找定位,不失去方向,由大體來看事物,分別出最重要的或是次要的。因為,不是所有經文都是具有相同的份量。再以「離婚」的經文為例,耶穌引用創世紀第1&2章,而不是申命記第24章,耶穌做此評估,就是分別什麽是原型理念。上帝所愛的,以及因人的不完全需要(申命記第24章)具體補救的治療方法。所以,上帝所愛的是能定方位的高峰, 所指向的源頭。更進一步來看,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解經的偏失之處下了重話,他們將次要的申命記第24章當做首要的創世紀第1&2章,他進一步說:「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站在摩西的地位上解釋法律,你們要遵從他們的教訓,但是不要模仿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只會說,不會做。」 (馬太23章2-3節)

耶穌肯定法利賽人的身份及教導,但不能苟同他們的正典解讀法;”hypocrites! Woe to you” (馬太23章23-24節) . 他們犯了避重就輕的讀法,忽視正典的視野, 慈悲(mercy) 公義(, justice), 信實( faithfulness)。雖然,對該段的經文的教導及解釋是正確的,但卻缺少了正典的視野,忽視更高的,上帝所愛的定意所塑造的來解讀, 教導。耶穌對法利賽人的批評突顯正典的解經法之重要性;如何對經文入手可以看出信仰形態是如何,人生豈不是也是如此。由最高的典範來定位咱的人生,記得最重要的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結果(馬太7章13-23節)

導致那些法利賽人及文士產生這種偏差的原因,不外出自不可取的動機,如心中不平、憎恨、報復心理、偏見、拒絕耶穌、沒自信,及驚恐的情形。不是出自忠誠、仁慈、公正、體貼的態度。因而指責法利賽人的動機不可取,馬太23章25-28節 「…你們把杯盤的外面洗得乾乾淨淨,裡面卻盛滿了貪慾和放縱。…」

最後,尤其找出最高點,構造正典的切入處時,往往會出現反高點的經文。如提摩太前書第2章13-15節;’因為上帝先造亞當,然後由亞當的筋骨為材料造夏娃。被誘惑的不是亞當,而是女人;她被誘惑,違背了上帝的法律。但是,女人若安份守己,持守信心、愛心、聖潔,就會因生兒育女的而得救”. 顯然地, 這是反” 主軸, 正典的最高指向” 的社會文化中的特有看法 . 但是當今的解釋者, 應該誠實地作以下的反思;

1.女人之得救若是因為生兒育女的緣故,這就太離譜了! 拯救是上帝恩典的作為,不是人的努力、成就的結果。

2. 那些尚沒結婚,不能生育,或無生育者又如何呢?

3.那些沒結婚的,為要得救就要生育嗎?

4.亞當先造成,不錯,但亞當也同樣受上帝處罰, 並被咒咀.

5.反而,只有婦人沒被詛咒呢?

若將這經文以創世紀第1&2章來對照,不能以這來定論婦人在得救與否的議題上來發揮,但卻提供了什麽是積極的,建設性的類型所應有的神學解讀。

要養成一位圣經解釋學者,比要得到一個學位更難。解讀聖經並不是一件簡易的工作,需要時間,投入,獻身,願與別人分享對話。往往會遇到互相詆毀,衝突之處(正如人生一般),如何使之成為建設性的衝突,面對但不互相排斥;解決但不相殘;使咱的閱讀成為整體性的。由經文的一段找出在整體中的地位及功能,使正典形成有生命的,震動的整體。當咱與文本(texts)互相吸引融合時,經文就變成咱自己生長的模式,在咱的生活中有能力活出信仰的人生。與文本(texts)互相吸引融合,是甘願讓經文的信息(意義及重要性)成為咱人生的一部份;作為構成咱在人生中,處理關鍵事件時可以用到的資源的一部份。容許經文將咱更深地吸引,更加明智地投入咱的生命中。換言之,也使咱的人生更加深入地,批評地,明智地投入經文中。如此對經文中生活的整合會成為過去及現在之間的橋樑。聖經的信仰及咱的信念之間的橋樑。在歷經千年而仍然站得住的經文及有限的人生之間,也只有透過我們以真實,熱忱的態度來連結過往與現今。

創造這橋樑的第一步是對所研讀過的,體驗過的經文做一次深思的回想,(take a look inward)。這是任何解讀者的內省要求。不可避免的當咱將咱的價值觀、世界觀,期待經文說出符合咱的胃口的話,咱的經驗、教育背景、智慧、心態、社會地位等都可能影響咱對經文的瞭解,這些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的問題,這是事實,正常的現象。最重要的是,咱要誠實去面對自己。咱的期待、智慧、經驗是否更幫助我們加深對經文的瞭解與否;然後作必要的調整。下面的問題可以參攷反思;

1.想像對這經文的感想如何,及你期待的距離如何?

2.是否引發你的共鳴?真難接受,聽不進去?

3.列出緊張處/相反處或是有同感的地方。

4.這經文對你表達出什麽呢?使你認為困難的地方呢?

這就是咱在檢驗在解經的藝術中,咱的信念、意識型態如何影響咱的解釋的證明。

這些信念、價值觀包含:

1.對聖經是什麽,對人生有何助益的瞭解。

2.人及人之間如何相處的瞭解。

3.對現實中有關權力、性別、政治、宗教、信仰、秩序等等的嘹解.

將經文中所出現的基本信仰(basic/convictions)寫下來;這些是否與你的信仰理念(convictions)相符或引發共鳴,或是挑戰你的價值觀。如路加第一章,Mary頌是解放神學家所愛的;但是,在很多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Mary角色又是另一種的價值。想想你自己的價值觀在哪些地方可認同或無法認同。

如創世紀第21章「上帝命令獻以撒」的故事,現代的讀者大多對當時文化的基本瞭解有關順服,家庭中父母,子女人及上帝的關係,上帝的本質等因文化上的差異,在了解及接受之間,未免多少不無掙扎。這掙扎中,你所有的期待、價值觀,對「上帝命令獻以撒」故事的時間背景的解讀後,有何堅持或調整?

同樣類似可能同時期的作品,阿弗他的故事,(士師記第11章) 父親及女兒的關係中有關順服的問題? 讀後再次試試將自己如何處世為人, 及你對這故事的解讀後感覺聯想一下, 試問我是誰呢? 其目的不是要將此種帶有爭議性的故事置之不理或丟棄它, 而是要去面對它們, 試著去察考, 確認或深感無法加以苟同. 然後作一個全面性的反省。 讀經是終生的過程,每次讀經時容允經文挑戰讀者即有的價值觀、補充、調整,使經文改造讀者本身。我們若有能讓經文變作人生的一部份的能力,經文就有能力在我們的生命中生長。就某種程度來說,會與文本(texts)成為「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解讀者要容許經由閱讀沉思,讓上帝由文本中(經文)親自對你說話。

研讀聖經是一個邁向成熟的靈性過程。靈性上的成熟,聽起來有點抽象。其實,它很切實際地反應在生命上,經由個人及會眾在靈性上的成熟過程,上帝的治權統轄著,也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及每日生活中影響著。

但,作為一位解經者,你要先熱心地傾聽經文,要讓經文成為你的一部份。對影響你的經文來源做檢驗,追尋那些感動你、激勵你的經文中所啟示的異象與價值觀念。

值得一提,當發現那些與你的經驗, 看法雷同而產生共鳴的某些經文, 加以分析; 如何激勵你, 令你同意的原因何在? 然後進一步思考如何引用這些能量使之成為你自己的想法、作法的來源出處; 同時, 可能也會發現到某些經文限制了你, 使你無法傾聽來自經文的話而產生的困難時, 試想;

1) 儘管如此, 這些經文在某種限制中, 是否能幫助你更明智地, 有深度地了解及經驗人生呢?

2) 不論如何, 如何使之在了解上帝在人類歷史中, 幫助你, 提供你在了解上更加成熟呢?

3) 如何使這些經文對你的靈性上的成熟有所助益呢?

最後, 對解經者而言要達到舉一反三, 又有深度見地的境地, 需要假以時日的磨練、用心。表面上的改變就如煙霧, 雖能譁眾取寵一時, 卻不能持久; 真正的了解往往是由心中深處, 深度的思考及默思而向外展現, 投射出來的.

希望這講解能成為你, 我間更能向上, 向善的反思平台, 願神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