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孟德爾頌的老師車爾特是柏林歌唱學院的指揮。自他十歲時受教於車爾特門下,開始對宗教音樂有很廣泛的接觸。孟德爾頌不僅深知巴哈、韓德爾和莫札特,也熟悉早期義大利作曲家:貝內弗利
(Orazio Benevoli,1605-1672)、卡達拉
(Antonio Caldara,1670-1736)、耶美里(Niccolo
Jommelli,1714-1774)、羅狄
(Antonio Lotti'1667-1740)、馬傑羅
(Benedetto Marcello, 1686-1739)、帕勒斯特里納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cl525-1594)、培哥雷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 , 1710-1736)。1827年夏天,孟德爾頌向帕勒斯特里納專家泰鮑(A.F.
Julius Thibaut, 1774-1840)請教帕勒斯特里納風格,因此他是少數在巴洛克時期以後之複格作曲家。研討韓德爾的作品讓他了解神劇的領域。他對巴哈音樂的復甦更是不遺餘力
(註一)。他除了讓馬太受難曲於1829年再演出以外,也力促巴哈學會設立,可惜尚未成立他就去世。
孟德爾頌的宗教音樂作品有經文歌、讚美詩、詩篇、清唱曲、拉丁教會音樂和神劇。雖然他在十九歲時寫作兩首宗教音樂:Tu
es PetruS 和
Hora es受到師友的稱讚,但真正讓他享譽世界的宗教音樂是他的神劇聖保羅和以利亞。孟德爾頌共寫三部神劇。聖保羅
(Paulus,op.36)完成於1836年,1846年寫以利亞(Elias,op.70),1847年的基督
(Christus,op.97)
尚未完成以前他就去世。孟德爾頌一生心儀韓德爾和巴哈且深受兩人影響,可從他的神劇作品中看到巴哈的深奧及韓德爾的戲劇性。聖保羅的戲劇性雖不如以利亞強烈,卻是孟德爾頌模仿巴哈聖詩式神劇的作品(註二)。以利亞則以韓德爾為師。基督再度採用聖詩式神劇,宗教暝想性更見增加(註三)-
二、聖保羅中的聖詩 : 聖詩 258、309、新聖詩 5
一八三零年孟德爾頌二十一歲,訪問羅馬教廷時受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的名畫保羅的辯論<見使徒行傳17:17-18>(Disputa)和雅典學派(the
Athen School) 啟發得到靈感。由於孟德爾頌原是猶太教徒,日後改屬路德會,所以他對保羅的皈依基督頗有認同(註四)。1832年孟德爾頌在巴黎時就想要以使徒行傳為題材寫一部神劇。在其旅居到杜塞道夫並專心研究韓德爾以後,於1834年著手寫聖保羅,1836年四月完成,同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杜塞道夫的下萊茵音樂節 (Lower Rhine Music Festival)首演 (註五)。聖保羅的劇本由孟德爾頌的好友狄騷 (Dessau) 的牧師舒伯林 (Julius Schubring) 選自聖經,大部份出自使徒行傳,其他經文尚包括:馬太;利未記;雅各書;詩篇;提摩太後書;腓利比;以賽亞;羅馬書;啟示錄;哥林多前後書;耶利米;約翰一書及德國聖詩。全曲分為三部共四十五曲。聖保羅的序曲和第十六曲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用尼可萊的
(Philipp Nicolai,1556-1608) 聖詩與曲調有聖詩之王(Kings of
Chorales)之譽的儆醒,儆醒,夜已飛逝(Wachet auf,ruft uns die
Stimme)(註六)。1965年出版的聖詩及新聖詩都未收錄此詩。第三由至高上帝萬民尊敬(Allien Gott in der Hoh sei
Ehr)收在新聖詩第五百,取材自榮光頌。曲調則出自狄修士 (Nikolaus Decius,
cl485-1541)(註七)。聖詩258首你若甘願使上帝引導則出現在第九曲宣敘調與聖詩(Recitativ und
Choral)中的聖詩(註八)。聖詩309首"主講,若欲做我學生"出現在第二十九曲合唱和聖詠
(Chor und Choral)中的聖詠(註九)。
聖保羅的CD有四種版本皆為中價位。2ERATO
#45279由
Corboz指揮
Gulbenkian de Losbanne演出。2EM
I#7476878由 De Burgos 指揮
Dusseldorfer 演出。2Philips
#420212 由
Masur 指揮
Leipzig Gewandhaus 演出。2Memories
#4267由 Muti
指揮
Orchestra di Milano 演出。
三、以利亞中的聖詩:聖詩 496
一八二六年五月聖保羅初演成功,佳評如湧,在短短的十八個月內共演出五十埸。舒曼(Robert
Schumann , 1810-1856)美譽聖保羅是當代的珠玉(註+)。孟德爾頌於是開始著手寫他的第二部神劇,擬從彼得和以利亞兩個聖經人物當中選一個當主題。由於其猶太教淵源以利亞雀屏中選。孟德爾頌為了神學背景的研考和經文之取捨,他訪聖保羅劇本作者舒伯林,為了讓劇本更具文學性,他亦找好友詩人克林曼
(Karl Klingemann, 1794-1870)誇刀。同年八月他寫信給克林曼力邀他寫劇本,但克林曼並不熱心。最後還是由舒伯林依據列王記上十七至十九章寫成劇本。全曲分為兩部共四十二曲。1846年一月動筆,於八月完成,同年八月二十六日在英國伯明罕由孟德爾頌親自指揮首演。以利亞演出奠定孟德爾頌在神劇創作的地位。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1685-1759)的彌賽亞,海頓(Joseph
Franz Haydn,1732-1809)的創世記和以利亞被稱為三大神劇。
聖詩496首原用於祈禱後會眾回應
(Prayer Response)
聖詩作者不詳。曲調則出自以利亞第一部第十九曲神人,幫助百姓 (HiIf deinem Volk,du
Mann Gottes)是以利亞祈雨的禱告詞
(王上18:36-37-。孟德爾頌用以利亞和百姓的合唱來增加戲劇性。曲調總共出現四次:先是以利亞獨唱;然後是百姓合唱;之後重複一次,唯歌詞略有不同。
以利亞的CD全集有六種版本:一種是低價位
2Philips #438368由 Swallisch指揮
Leipzig Gewandhaus 演出。五種高價位CD為:2Harmonia
Mundi #90.1463 由
Herreweghe指揮
Des Champs-Elysses 演出,2Chandos
#8774由
HickoX 指揮
London Symphony 演出,2Philips
432934 由
Marriner指揮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id 演出。2Teldec #7313
由 Masur
指揮 Israel
Philharmonic 演出。最後一種CD和低價位CD的演奏者完全相同,但價格為其雙倍,編號為2Philips
#420106。
四、基督中的聖詩:聖詩375、新聖詩
23
1847年,孟德爾頌決定寫第三部神劇。他的以利亞取材自舊約,聖保羅取材自新約,孟德爾頌想綜合這兩部神劇,所以第三部神劇取名為基督
(Christus) 這三部神劇彷彿象徵家族歷史。他的祖父摩西孟德爾頌代表舊約和猶太教。父親亞伯拉罕孟德爾頌由猶太教改信基督教,和保羅由猶太教成為耶穌的使徒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督劇本由文山
(Christian Josias Freiherr von Bunsen,1791-1860) 參考馬太,路加,約翰和民數記寫成。全由共分為三部:基督的誕生,受難和復活。孟德爾頌在動筆寫作最後一部份時,即因工作過度在1847年11月逝世於來比錫。所以這首曲子並沒有完成。雖然只有短短的四樂章,新聖詩23首主若晨星遍照全地
(Wie Schoen Leuchtet)(註4-一)和聖詩
375苜一日工程今結束 (Innsbruck) (註十二)都出於此神劇。
基督的CD只有一種。編號為Erato
#ECD-75489在1987年由
Michel Corboz 指揮
Orchestre De Lisbonne 首演,為中價位CD。
註一:Pierre
Balascheff, The Elijah of New Music (Philips CD Pamphlet),p.11。
註二:聖詩又稱聖詠(chorale),在天主教詩篇也稱聖詠。本文的情境為配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用的聖詩以後凡遇到聖詠一概改稱聖詩。
註三
:Philip
Radcliffe,Mendelssohn
, pp.
123 及136。
註四
:Melvin
Berger,Guide
to Choral Masterpieces:A
Listener Guide,p.199。
註五 :
Karl-Heinz Koehler,Weber,
Berlioz, Mendelssohn, (The New Grove Early Romantic Master I)I,
p. 245
。
註六 :
巴哈與聖詩(18),教會公報2079
期
1998年一月
五
日
。
註七 :
巴哈與聖詩(24),教會公報9101
期
1992年六月
七
日
。
註八 :
巴哈與聖詩(19),教會公報2080
期
1992年一月
十二
日
。
註九 :
巴哈與聖詩(15),教會公報7077
期
1991年十一月十七
日
。
註十 : Hans
Christoph Worbs,St.
Paul (EMI CD Phamplet),p.
15 。
註十一 :巳哈與聖詩(18),教會公報2079
期1992年一月
五
日。
註十二 :巴哈與聖詩(12),教會公報2063
期I991年九月十五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