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一) 


林皙陽    3-25-07               

  一、生平:

354年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生於北非塔加斯特城(Thagaste阿爾及利亞Soukahras)。他是長子,父親Patrick是羅馬稅吏,是異教徒;母親孟尼迦(Monica)是虔誠的基督徒。奧古斯丁12歲之前的事蹟不詳。他在羅馬受教育。他不會說當時學術語言希臘文(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Church , p. 129說他知道一點希臘文),被同時代評論家Julian 認為他是荒野的教師,稱他充其量也只不過是非洲人的哲士罷了(Garry Wills,聖奧古斯丁,p.9)。因此他的思想不合東方教會脾胃。他的思想是西方宗教改革的的起源,對加爾文主義影響大,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神學家 (Walker,基督教會史,p. 281)。

16歲前赴迦太基就學。同年父親過世。17歲,與一女子同居。18歲生有一子阿德奧達徒(Adeodatus),奧古斯丁雖然早年縱於情慾[1],但追求真理也覺悟甚速。19歲接受摩尼教善惡二元論的信仰。奧古斯丁20歲完成羅馬帝國年的三級制教育學業,29歲與摩尼教主教(Faustus)作神學思辨,發現這主教只有口才,沒有學問,無法解答他的問題。30歲跟米蘭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學習信仰與神學。32歲生命有了悔悟。懺悔錄8-12描述:奧古斯丁了解了東方和西方基督教苦修人士的偉大成就後,自愧不如而自慚形穢,在米蘭的花園中,聽到一孩童聲音說︰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於是打開︰「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欲(羅13:14)。」此時他再也無力抗拒上帝。33歲受洗禮。懺悔錄中描述382年他掙扎時,受上帝引導下決心加入基督教。34歲回到非洲過修道生活。42歲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三十多年。奧古斯丁430年離世,(徐玉芹譯,懺悔錄,pp. 1-3)。

奧古斯丁參與四次主要爭辯,分別是對摩尼教善惡二元論;多納徒派的聖禮觀,發展出因功生義的觀念;對伯拉糾的罪與救贖觀,發展出自由意志、原罪、救恩、預定、神的主權及不可抗拒的恩典等論說;對異教的指控寫下上帝之城(Walker,基督教會史,pp. 285-292)。奧古斯丁生平著很多。其中以懺悔錄、上帝之城、論三位一體、駁多納徒派及駁伯拉糾派最有貢獻。

二、作品:

湯清等譯,奧古斯丁獻選集(1962),選錄三一論、論自由意志、論本性與恩典、教義手冊。其他上帝的城和懺悔錄有多種譯本。天主教稱聖奧斯定。天主教出版作品甚多,有聞道出版社、光啟社與其他。其中以聞道出版社出版最多。另外聯經有翻譯英國教會史家Chadwick著 Augustine簡明扼要,和左岸文化Garry Wills的聖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有速記員隨身伺候,加之他有即席議論井井有條的驚人能力,他身後遺留下來大量著作,現在至少400多篇佈道詞。奧古斯丁並不是有系統的神學家。多數著作只是由於他在基督教世界內聲望日隆,人們向他請教時他就眾多問題發表的意見。現存有他的200多封書信,其中不少堪稱短篇論文。

  1. 懺悔錄(Confessions) 是一篇禱告文描寫在上帝面前懇求認罪悔改的過程。[2]奧古斯丁以優美詞句,詩的體裁表達一個不悔改認罪的人,心的痛苦、空虛、掙扎、黑暗、沒有希望。這本書是他的自傳,靈性改變的見證。懺悔錄被稱為西方第一部自傳,古教會中像這樣以靈性經驗為自傳者實屬少見,即使在較會史的任何時期一不多見。[3] 懺悔錄翻譯成100多種文字。

  2. 三一論:康士坦丁保會議大公會議(381),在某種程度結束三位一體上帝觀的爭論,然而並沒有終止這神學問題的討論。西方教會在諾漥天後,對三位一體的討論不多。四世紀有Hilary、Ambrose、Vicorinus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在上帝創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時間(Confession, XI),而對上帝來說,他是獨立於時間以外的絕對存在。無論是過去、現在、將來,對上帝來說都是現在。

    奧古斯丁三位一體論中強調一神真理,認為神是三位一體,父、子、聖靈雖有別,但共有一體,本質上是一。奧古斯丁以上帝的本性作為討論三一神的基礎。奧古斯丁的正統三一論是以聖經為本,發展出上帝是絕對存有,單一不可分的觀念。他非常堅持三一聯合的關係。如此強調神本性合一會有幾個後果,聖父、聖子、聖靈並非分開的個體。祂們的本質相同,位格相依而不離散。神的所有本性應用單數表示,因本性是獨一的。三一神有單一的意志因本性相同,行動一致而不可分,因位格相依。

    奧氏在討論三一神身分時強調三一神身分確實有別。聖子雖是被生、成肉身、受難、復活,但父上帝仍一起參與,不同之處是只有子被彰顯出來。祂們的行事顯出他們的身分。後來西方神學家稱此為「各司其職」。奧古斯丁在討論三一神位格時強調:三一神的位格在神格裡關係密切。祂們本體相同,但因子從父生,所以子稱為子,父稱為父;聖靈又從父子而出,是父子的共同恩賜及溝通,因此有稱謂的區別。奧氏解釋三一神的合一建立在其彼此真實存活的關係。 奧氏教導說:聖父、聖子、聖靈是完全處於平等地位。在三位一體中沒有先後及高低的分別。聖子也完全是上帝,祂不同的特性是永遠為聖父所生。

奧古斯丁論聖靈位格時肯定聖靈也完全是上帝,祂的特性是從父子而出。因此他稱聖靈為父子兩位的靈。但不同的是子由父而生,聖靈由父而出。父促成聖靈的發出是因為生了子,並且使子成為聖靈發出的源頭。聖靈從子而出拉丁文 filiogue 的教義廣被西方教會接受,卻被東方教會拒絕(見長老會簡介;林榮洪,基督教神學發展史, p. 140、Harry R. Boer,初早期基督教會簡史, p. 239、林鴻信,教理史, p. 236-237)。三一論因他而告確立。


[1] 據Garry Wills認為這是我捫對奧古斯丁的誤解。他的論點為:我捫以為奧古斯丁為情慾所苦。在他尚未徹底悔悟之前是浪蕩的好色之徒。但是據懺悔錄(4-2)他只和一個女人同居十五年,這與當時的羅馬法律而言是合法的,即使在教會Wills 列舉Council of Toledo 400, Canon 17證明奧古斯丁也是合法的(聖奧古斯丁,p. 17)。

[2] Wills 認為我捫對奧古斯丁的誤解源於懺悔錄。Wills引Augustine Lexikon的解釋來說明英文的懺悔(confessio)並沒有表達拉丁文懺悔一詞的神學豐富意涵,因為懺悔有求赦罪、讚頌上帝及信仰告白。Wills進一步進一步指出,懺悔一詞有:支持、確認見證,即使沒有生命也能用此字。懺悔錄曾向友人Apuleius說:寶石、美鑽同證(confess)美人之姿(聖奧古斯丁,p. 14-17)。所以他把懺悔錄改譯為見證集(聖奧古斯丁,p. 17)。

[3] Walker,基督教會史,p.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