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 基督教國教化


 林皙陽   12-17-06

  1. 前言:

    三世紀後期羅馬帝國國勢漸弱,經濟狀況不斷惡化,日爾曼部落和波斯帝國也開始侵犯邊遠地區。到戴克先皇帝時不得不實行分區治理:將國土一劃為二,東部歸他自己管轄,西部由他任命的亞古士督 (Augusti) 領導統治各有統帥 (Caesars) 協助。亞古士督有任期,之後由統帥接任,務求權力平和轉移。東方第一位亞古士督是戴克理先西方是馬克西勉(Maximian)。他們照約定期滿退任。東方由Galerius繼任,西方由君士坦丟 (君士坦丁父親) 出任。君士坦丁年輕時追隨戴克里先在東方服役。305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君士坦丁赴不列顛與已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君士坦丟會合。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君士坦丟去世後應是西方統帥接任。但是眾軍隊對君氏忠心,他們視君士坦丁如亞古士督;加利流只好承認其地位馬克西勉之子Maxentius不服乃殺其統帥,要求接任父親的職務,被加利流拒絕,派Licinius接任西方統帥。馬克西勉見局勢惡劣,竟恢復自己亞古士督的名號,決意和君世坦丁大帝決戰。

  2. 君士坦丁生平:

    君士坦丁大帝( 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 C 272-337),在位期間306-337年。君士坦丁生於帝國麥西亞省內索斯(塞爾維亞東部尼什)。他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據說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是小旅店女僕,君士坦丁是她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私生子。英國吉本(Edward Gibbons)認為海倫娜是小旅店主人,她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婚姻是合法的。293君士坦提烏斯被西部帝國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努斯任命為凱撒後,他就離棄了海倫娜而與馬克西米努斯之女狄奧多拉結婚。

君士坦丁大帝擴建拜占庭,重新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定為首都,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君士坦丁制定的民法更重要。他頒佈一道法令把佃農變成了農奴,終生依附在那塊土地上。這法令奠定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326年他的妻子和長子死在他手下。君士坦丁雖然信奉基督教並沒有真正改變,只是順應潮流。然而基督教在他的鼓勵之下迅速擴展。100年間基督教就從少數宗教成為帝國法定宗教。君士坦丁是歐洲史上最關鍵人物之一。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和希特勒雖然名氣比他還大,但他的政策影響更久(中文可參考維基百科)

  1. 君士坦丁的悔改:

312年君士坦丁與馬克西勉之子Maxentius的君王爭奪戰,在穆爾維大橋戰役( Milvian ) 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閃耀著十字架的火舌,有聲從天上傳來:「這是你克敵的跡象。」他在異象中得指引獲勝,因此對基督教甚有好感,決定為基督教平反。在他的堅持下,東部皇帝李錫尼和他共同頒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並歸還過去沒收的教產,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米蘭敕令》是對猶太教迫害的開始。331年君士坦丁下令在耶穌蒙難處修建一座莊嚴宏偉的教堂,335年聖墓(耶穌墓)大教堂竣工。從此基督教大為興盛。君士坦丁建立基督教並無意使它成為正式的國教,但是他制訂法律和政策有力促進它的發展。他的法令給予基督教各種不同實惠的特權及稅收豁免權。

多納徒派[1]反對教會與國家是有任何關係。這正是君士坦丁大帝在教會分裂之際努力建立的;多納徒派曾上訴君王,謀求他的支持(316年),顯出他們不是恪守國家與教會分開的原則。多納徒派反對羅馬官府,完全因為他們逼害教會,此等迫害始於317年,之後仍屢有為之。 東西羅馬戰爭之後,324年君氏成為羅馬帝國唯一君主。325年第一次大公會議,330年遷都Byzantium易名為Constantinople是為新羅馬。君士坦丁於政權漸上軌道後,公開鼓勵國民成為基督徒,又給予教區審判權, 免教會稅等。他本人卻在337年才受洗禮,故史家對他的信仰多有懷疑。此時的教會學效國家制度,設教區,禮拜也儀式化,著重教堂建築及聖品階級,敬崇聖人等。

IV. 政治對教會的影響

400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自君士坦丁遷都君士坦丁堡,教會也分東西方兩陣營,由於語言不同、政治形勢,使東西教會發展不同,距離愈遠。

  1. 東方教會的發展

    東方教會因君士坦丁堡具軍事與行政實力,對教會主導性強,首都教會領袖就是主教長,乃成為爭奪對象。東方政治對宗教影響鮮明,熱衷於思辨教義問題。

    325第一次大公會議,反對亞流派 (尼西亞會議、信經)

    381第二次大公會議,反對亞波里拿留派。

    431第三次大公會議,反對涅斯多流派(景教)。

    451第四次大公會議,反對基督一性派 (迦克墩會議)

  2. 西方教會的發展

    西方政府面對外族的入侵,教會自主性強,彼此很團結羅馬教會政策若得其他教會支持,政府便無法干涉,以致有大教會小國家的現象 (: 安波羅修把皇帝逐出教會)

     


[1]  在教會受嚴重迫害期間產生兩個和教會論有關的異端: 

  1. 諾漥天(Novatian , c210-80)為羅馬長老,生平不可考。250年教會受迫害期間,許多信徒叛教,迫害後希望重新回教會,諾漥天反對加入極端組織對抗,引起諾漥天分裂(Novatian Schism)。他的跟隨者被逐出教會。Adolf Harnack看諾漥天思想屬於正統 'Novatian' in S. M. Jackson, ed., The New Schaff-Herzo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 v.8, p. 198)。耶柔米記載(Jerome, De Vir. Ill. lxx)諾漥天寫過九本書,其中尚存兩本,論猶太人的食物De Cibis Judaicis)和三位一體論(De Trinitate)耶柔米稱其為偉大著作。哈納克(Harnack)說Novatian的三位一體論是相承自愛任紐和特土良的傳統。成書時教會面對馬吉安派等異端攻擊。他的三位一體論充滿尊嚴、祥和、一統氣氛,論證清晰,詞彙平易豐富。他的基督論屬特土良及尼西亞傳統。西方教會與希臘教會辯論基督位格時,得助於諾氏三位一體論;四世紀有人否認三位一體論是他寫的。因三位一體論祥和氣氛,似乎與參與分裂的人不合。哈納克說諾漥天想維持教會純潔和堅持信仰不輕易離教(Harnack, ibid, pp. 199。)諾漥天的思想受斯多亞派影響頗深,他的宇宙論和人論,本於創世記前面幾章。諾漥天關注受造界的美麗、對立的和諧。他重視人自由。

  2. 多納徒派 (Donatism) 303年教會大逼迫,有基督徒妥協,把聖經交給逼迫者焚燒;逼迫後,教會再接納他們,讓堅守主道、不妥協的多納徒主義者很不滿意。312年,開其良努(Caecilian)的人被選為主教,是由一個懷疑曾叛道的腓力斯(Felix of Aptunga)按立,引起教會主張嚴格處理叛道者之信徒不滿。多納徒主義者認為,教會是由聖徒組成的,必須保守她聖潔的身分,由叛道者施行的聖禮是無效。

    奧古斯丁反對多納徒主義理由:雖然神職人員會跌倒,但是他們行的聖禮仍有效,他們只是聖禮媒介,真正施行者是基督。辯論後期多納徒變極端,不僅叛道者不能再入教會,連與他們交往聖徒也不能再入教會。多納徒者認為他們是真教會,以居普良作品為信徒重洗(Rebaptism)。中世紀採用贖罪、告解、朝聖、捐獻、功德彌補。君士坦丁把這事轉羅馬主教處理,他反對多納徒派。多納徒派拒絕服 從且有暴力事件,強調殉道屬靈報賞。四世紀多納徒主義教師Parmenian(奧古斯丁曾 著書反對他)和泰歌尼(Tyconius)不嚴厲多納徒平信徒。泰歌尼認為教會是真正普世, 是上帝「城」和撒但「城」組成之混合物。他的保羅主義和啟示錄解釋法影響奧古斯丁。411年迦太基會議希望把多納徒主義者納入教會。奧古斯丁曾為文反對多納徒,卻認同他們的嚴格自守;奧古斯丁離世時,多納徒主義影響已下降。Vandals取北非(439-533)和羅馬末代時期(533-698),部分多納徒主義者已經再歸回大公教會了。多納徒主義的失敗除了奧古斯丁藉文字及言語反對他們;多納徒主義者泰歌尼亦暴露此派不少偏頗言行。411年迦太基會議雖宣布多納徒主義為異端影響力仍在; 到第七八世紀才漸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