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10-27-2013

首 頁

音樂園地


感恩曲

聖誕音樂 I

巴哈聖誕神劇

路德聖詩在巴哈之應用

音樂欣賞導論 I

音樂欣賞導論 II

音樂四要素

曲式 (I)

莫札特的足跡之一

莫札特的足跡之二

莫札特的足跡之三

莫札特的足跡之四

莫札特的足跡之五

認識歌劇

歌劇大師--華格納

布拉姆斯

李斯特的神劇基督

貝多芬

海頓

一、前言:
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為維也納古典樂派前三傑。他將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上,並將主題發展替代傳統對位法,成為四樂章的奏鳴曲式,因此被稱為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
二、生平:
海頓出在奧匈邊境的羅勞 (Rohrau),父親是車輪匠。海頓小時就有音樂天賦。1740年史蒂芬大教堂音樂總監羅伊特 (Johann Adam Joseph Karl Georg Reutter, 1708- 1772) 帶他到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他自學鋼琴和小提琴。1749年他變聲被趕出。1754年海頓擔任鋼琴教師住學生家,以學費抵房租。1757年赴波希米亞就任莫爾金(Karl von Morzin, 1717-1783)伯爵的樂長,1761年轉任艾斯特哈吉(Esterhazy)侯爵的副樂長,五年後升任樂長,之後任職二十五年,直到1790年樂團解散後,始成為自由作曲家。他在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 (Esterházy)任副樂長。1766年樂長維納 (Georg Werner, 1693-1766) 去世,海頓升任正職。
埃斯特哈齊原來的宮殿艾森施塔特 (Eisenstadt) 離維也納50公里;埃斯特哈查城 (Eszterháza) 是1766年落成。海頓在那裡是作曲,領合唱團和樂團。埃斯特哈齊保羅二世 (Paul Anton II, 1711- 1762),尼古勞一世 (Nikolaus I, 1714-1790) 愛音樂,他們每天都看演出。他在埃斯特哈齊擔任樂長期間大量創作,創新風格。1760年他與凱勒 (Maria Anna Aloysia Keller, 1729-1800) 結婚,婚後感情不好。1781年海頓和莫扎特成為好朋友。這1785-1786年期間他的著名作品如:巴黎交響曲 (no. 82-88)。1790年尼古勞去世,繼承人沒音樂品味,因此解散樂隊。
海頓接受德國音樂經理人所羅門 (John Peter Solomon, 1745- 1815) 的邀請前往倫敦。這兩次(1791-1792年和1794-1795年) 出行極成功,海頓名利雙收。海頓重要作品,如:倫敦交響樂 (no. 93-104)。他回維也納寫神劇創世紀、四季和皇帝四重奏等作品。1802年海頓病惡化,已不能作曲。他常彈國王頌 (Österreichische Kaiserhymnen,皇帝四重奏第二樂章) 尋找安慰。他在拿破崙攻陷維也納後1809年去世。海頓被葬在Hundsturmer墓地 (Meidling的海頓公園)。而埃斯特哈齊家族對此竟然不聞不問。
三、作品:
荷蘭學者霍伯肯 (Anthony van Hoboken, 1887-1983) 編輯海頓作品目錄 (J. Haydn, Thematisch-bibliographisches Werkverzeichnis, 1957) 中,海頓作品編號,不像 Mozart作品由Köchel編,按年代排列。前的Hob. 是Hoboken的簡寫,後面的羅馬數字則是曲類編號,之後才是作品號碼。交響曲104號,倫敦交響曲編號為Hob. I:104。
海頓的音樂分類如下:
1. 交響曲 Hob. I:1-108
2. 序曲 Hob. Ia:1-16
3. 四聲部以上的嬉遊曲(Notturni,Divertimenti) Hob. II:1-47
4. 弦樂四重奏 Hob. III:1-83b
5. 三聲部嬉遊曲 Hob. VI:1-11
6. 弦樂三重奏 Hob. V:1-21
7. 二重奏 Hob. VI:1-6
8. 協奏曲 Hob. VII:1-7
9. 進行曲Hob. VIII:1–7
10. 圓舞曲與舞曲 Hob. IX:1-29
11. 上低音提琴曲集 Hob. X:1-12
12. 上低音提琴三重奏Hob. X I:1–126
13. 上低音提琴二重奏Hob. XII:1-25
14. 上低音提琴協奏曲Hob. XIII:1–3
15. 鋼琴嬉遊曲Hob. XIV: 1–13
16. 鋼琴、小提琴、長笛三重奏Hob. XV:1-40
17. 鋼琴二重奏Hob. XVa
18. 鋼琴奏鳴曲Hob. X VI:1-52
19. 鋼琴曲集Hob. X VII:1-12
20. 鋼琴四手聯彈Hob. XVIIa:1–2
21. 鋼琴協奏曲Hob. XVIII:1-11
22. 機械時鐘Hob. XIX:1-32
23. 基督十架七言Hob. XX
24. 聖母哀悼XXa
25. 神劇Hob. XXI:1-3
26. 彌撒Hob. XXII:1-14
27. 宗教音樂集Hob. XXIII
28. 清唱曲和詠嘆調Hob. XXIV、
29. 二、三、四聲部歌曲Hob. XXV
30. 鋼琴伴奏清唱曲和歌曲Hob. XXVI
31. 卡農曲Hob. XXVII:1–10 (宗教) ; 1–47 (世俗)
32. 歌劇XXVIII:1-14
33. 歌唱劇XXIX
34. 劇樂 (incidental music) XXX
35. 蘇格蘭民歌XXXI:273, 威爾斯民歌60首。
四、欣賞:
1. Symphony no. 94, in G, 2nd mvt………………………………………………5:36
海頓第94號G大調交響曲是12首倫敦交響曲的第二首,寫於1791年,於1792年在倫敦漢諾瓦廣場音樂廳首演。當時觀眾聆聽演奏會時,總是睡著了,因此海頓譜這首曲子到第二樂章時,睡著的觀眾被巨大的聲響嚇醒。因第二樂章力度戲謔的強烈變化,又名驚愕交響曲。主題八小節重複兩 次,第二次完畢加重音,後進行變奏,第一變奏小提琴在高音跳躍,第二變奏轉為小調,第三變奏成為十六分音符配長笛、雙簧管的六度和聲,第四變奏全體管絃強奏。
2. 世俗神劇四季 (Die Jahreszeiten), no. 4 Schon eilet froh--------------------------- 4:00
海頓1801年的四季,取自英國湯姆森 (James Thornson, 1700-1748) 的敘事詩,以奧國農村為背景,四季輪替是上帝的安排。整齣劇藉著農夫西門 (Simon)、他女兒漢娜 (Hannah),及情人路加 (Lukas) 用美妙的音樂透過大自然向上帝感恩。每個季節由管絃樂序奏,刻劃出各季節的情景與農民生活,強有力的合唱結束。嚴冬帶走了幸福與希望,歌頌惟有道德才是人生永遠的目標,祈求上帝引導,最後以強有力宣誓信仰的合唱結束。春季的第四段取自94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3. Die Schopfung, part 1, Die Himmel er rzählen die Ehre Gotte,………………..…...4:02
聖詩444A (新聖詩8首),『諸天述說神的榮耀』是創世記第13曲,歌詞用詩十九篇的釋義詩。海頓往英國發展時,正值韓德爾音樂節上演彌賽亞。以合唱為主體的神劇壯麗,尤其是哈利路亞,令海頓感動不已決定投入神劇的創作。腳本是萊德雷 (Thomas Linley, aka, Lidley 1733–1795,) 根據彌爾頓 (John Milton, 1608- 1674)失樂園的第七章及創世記第一章寫成。海頓花了三年時間寫成,並於1799年首演,立即轟動歐洲,盛況不亞於彌賽亞。全劇分為3部、34曲,由合唱、獨唱詠歎調、重唱和器樂間奏組成。前兩部由佳百麗,尤利爾與拉飛爾三位天使訴說 上帝如何在6日內創造世界與人類。混沌的天地在第一天分為二,第二天將天空與水分開,伴隨著雷電暴風雨與雪的出現,第三天創造出海洋與陸地,草木生成,第 四天上帝創造天體,海頓以管絃樂生動描述出日、月、星、辰,以及光驅散了黑暗,帶來希望與歡樂。最 後就是著名的合唱曲「諸天訴說神的榮耀」。然後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亞當與夏娃。第三部分是亞當與夏娃對上帝的創造的讚美及對愛情的歌頌。全曲洋溢著光 明和喜樂,海頓器樂作品中原有的樸實無華特質,更加順暢和諧地表現出來。其中生動的描述和豐富的想像,如日出、溪流、鳥鳴、野獸畫像,以及序曲中許多新穎 的半音和聲手法,成為後來浪漫派作曲家們汲取靈感的源泉。當海頓77歲生日,維也納的藝術家們為他獻上《創世紀》,演唱到「諸天述說神的榮耀」時,他激動地指著天說:「這是從天上傳來的樂音!」這部作品呈現出開天闢地,從渾沌到太初的神聖與莊嚴,顯然是海頓一生虔誠信仰的表露。
4. Feldparthie, in B, Hob. II:46, 2nd mvt., Chorale of St. Antoni-------------------------2:12
海頓的木管嬉遊曲以此當旋律。奧裔美國學者嘉林葛 (Karl Geiringer, 1899- 1989) 首次印行時1931年距海頓去逝巳122年。嘉林葛證實這是奧國朝聖者之歌,不是海頓的作品。葛羅夫音樂辭典五版(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5th. Ed. 1954),這首曲子也許是海頓的弟子普利爾 (Ignaz Joseph Pleyel, 1757-1831,聖詩 229首作曲者) 所作,第六版 (1980) 把它列入偽作目錄中。1870年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2-1897) 在維也納愛樂樂團圖書館的朋友,波爾 (Carl Ferdinand Pohl, 1819-1887),也是海頓的第一個傳記作者,拿出版的總譜手抄本。波爾認為是海頓的作品,布拉姆斯不介意真正作者是誰。布拉姆斯以此旋律先寫一首雙鋼琴,再寫一首管弦樂的作品『海頓主題變奏曲,op. 56b, 56a』。198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新聖詩第一集第60首無曲調名稱登錄。
5. Streichquattett, op. 76, no.3, Kaiserquartett, 2nd. Mvt.-------------------------------7:31
皇帝弦樂四重奏 (Op. 76-3, Hob. III:77) 是海頓到英國訪問,聽到英國國歌天佑吾后 (God Save the Queen) 時,讓他充滿鄉愁,想為自己的祖國創作一首國歌。1796年奧地利和法國開戰,更激發了海頓寫作國歌的豪情。海頓以一首克羅地亞民歌為基礎,寫下了奧地利國歌「天佑吾皇法蘭茲」(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如聖詩般歌詠的旋律,就像海頓虔誠向上天祈求,願和平長存,生活喜樂。 海頓對於這段旋律非常鐘愛,第二年,他再次改編這首奧國國歌為弦樂四重奏《皇帝》的第二樂章。有趣的是,這首奧地利國歌,二次大戰後一直到現在都為德國國歌,但是奧國已經不再使用這首曲子當為國歌。今天我們唱的聖詩 170首 (新聖詩258首)出於此,曲調名稱還是 AUSTRIAN HYMN。
6.「海頓的小夜曲」Serenade (Andante Cantable), Op. 3/5--------------------------4:24
奧夫斯泰特 (Roman Hoffstetter, 1742-1815)是作曲家及本篤會修士。他欽佩海頓仿海頓。他說:「海頓對我來說都是美麗的,以致我現在或未來能夠去仿製他的作品。」1939年丹麥學者拉森 (Jens Peter Larsen, 1902-1988),首先質疑海頓的弦樂四重奏 Op.3 的真確性。1965年泰森 (Alan Tyson, 1926-2000) 和蘭登 (H. C. Robbins Landon, 1926-2009) 研究顯示整套六首被認為海頓的弦樂四重奏 Op.3,包括 No.5 的如歌般的行板,是奧夫斯泰特的作品。後續發現更證實了奧夫斯泰特是六首弦樂四重奏里至少兩首的作者 (一說六首全是Hoffstetter的作品)。
五、結論:
  1. Goulding 的作曲家排行榜:古典音樂入門把他排在最偉大的作曲家的第5名,但卻受到冷落,WIEN幾乎找不到海頓。由 Landon在 1976-1980出版的傳記和作品Haydn: Chronicle and Works, 1976–80: vol. 3, Haydn in England, 1976 vol. 4, Haydn: The Years of The Creation, 1977 vol. 5, Haydn: The Late Years, 1977 vol. 1, Haydn: The Early Years, 1978 vol. 2, Haydn in Eszterhaza, 1980。剛好趕上1982年Haydn的誕辰250週年。
  2. 作品被偽造。
  3. 獨特樂器作品:Bary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