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大師--華格納

5-19-2013  

首 頁

音樂園地


感恩曲

聖誕音樂 I

巴哈聖誕神劇

路德聖詩在巴哈之應用

音樂欣賞導論 I

音樂欣賞導論 II

音樂四要素

曲式 (I)

莫札特的足跡之一

莫札特的足跡之二

莫札特的足跡之三

莫札特的足跡之四

莫札特的足跡之五

認識歌劇

歌劇大師--華格納

布拉姆斯

李斯特的神劇基督

貝多芬

海頓

一、 前言:
今年是浪漫派歌劇作曲家威爾第和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兩百周年紀念日。兩人在各自的活動範圍內累積成績,最後都在歌劇史上建立里程碑。他們兩人把歌劇帶入顛峰的狀態,Wagner甚至還創立樂劇。
二、 浪漫樂派:
浪漫音樂比古典樂派更注重感情的表現,相對看輕形式和結構。浪漫樂派富於想像力,浪漫音樂受到非現實文學作品影響,有標題音樂形成。浪漫音樂約從1810年至1900年止,是古典音樂鼎盛期。1815年至1848年間被視為浪漫音樂全盛期,韋伯 (1826年)、貝多芬(1827年)、舒伯特 (1828年)、孟德爾頌 (1847年) 、蕭邦(1849年) 和舒曼(1856年)去世。
三、 浪漫樂派特色:
  1. 1. 浪漫音樂走大眾路線,靠中產階級支持,貝多芬為第一位自由作曲家。音樂家以演奏家登台,帕格尼尼 (Nicolo Paganini, 1782-1840) 、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和李斯特。
  2. 發展和聲,用轉調手法,強調半音,強調力度 (pppp 到 ffff)和節奏。貝多芬是浪漫音樂先驅。音樂要反映情感,所以舊式不滿足需求時,他們變更。浪漫時期延用古典形式,樂曲自由。一小時的交響曲和幾十秒的曲子並存,音樂變得多采多姿。演奏家的為提升。
  3. 標題音樂:音樂描寫故事、文學作品、風景或歷史事件。作曲家模仿真實聲音,示出樂曲內容。標題音樂除了標題外,也會附上文字說明,讓人知道作曲者意圖。描寫性音樂在韋瓦第四季是非常著名的例子,但這曲子是偶發性的創作。標題音樂是法國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開始,描繪一個具想像力的藝術家由於對愛情絕望,吞鴉片自殺。本曲有五個具有標題的樂章,被稱為標題音樂最優秀,也是最早的範例。標題音樂漸漸成為音樂主角。
  4. 交響詩:標題音樂所譜的樂曲中以交響詩最具代表性。交響詩是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首創,是一種不分樂章自由形式的管弦樂曲。 李斯特之後,交響詩較著名有:史麥塔納 (Bedrich Smetana, 1824-1884)、聖桑 (Saint Seans, 1835-1921)、德弗乍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莫索爾斯基 (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1865-1949) 及雷史碧基 (Ottorino Respighi, 1879-1936)等。
  5. 國民樂派:19世紀民族主義興起,作曲家在民族傳統中找靈感。他們有的用民謠,有的以各傳說、佚事為題材。有別於當時主流德奧體系,包括俄羅斯、東歐、北歐及南歐等。
四、 重要作曲家(According to Phil. Goulding 作曲家排行榜):
No. 3 Beethoven, No. 4 Wagner, No. 6 Brahms, No. 7 Schubert, No. 8 Schumann,
No. 10 Tchaikovsky, No. 11 Mendelssohn, No. 12 Dvorak, No. 13 Liszt, No. 14 Chopin,
No. 16 Verdi, No. 17 Mahler, No. 20 R. Strauss, No. 21 Berlioz, No. 23 Puccini
No. 25 Bruckner, No. 27 Saint Seans, No. 30 Rossini, No. 31 Grieg, No. 36 Franck
No. 38 Bizet, No. 39 Mussorgsky, No. 41 Faure, No. 44 Rimsky-Korsakov
No. 43 Donizetti, No. 45 Smetana, No. 46 J. Strauss, No. 47 Weber, No. 50 Borodin
五、 華格納生平:
1813年德國詩人李希特說:「從前阿波羅右手執詩、左手持樂,以分贈給兩位天才;然而世人正翹首盼望:兼於一身的巨星誕生!」就在這年華格納誕生。華格納承接莫札特、韋伯的歌劇傳統,開啟後浪漫主義歌劇潮流,理查史特勞斯緊隨其後。
華格納1813年出生於萊比錫,出世6個月,在警察局當職員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母親改嫁給演員兼劇作家蓋亞(Ludwig Geyer, 1779-1821);華格納日後仇視猶太及戲劇天分與這猶太男伶有關係。不久全家搬到德勒斯登。華格納在繼父關照受到藝術熏陶,他對戲劇和音樂興趣。1827年他遷回萊比錫,在布商大廈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深受感動。1831年他入萊比錫大學學作曲,後創作貝多芬風的C大調交響曲。聽韋伯的魔彈射手使他的興趣轉向歌劇。1829年華格納在萊比錫劇院看貝多芬費黛里奧(Fidelio),使他無法擺脫歌劇的吸引力。1831年他在萊比錫大學唸書,拜湯瑪斯教會 (Thomas Kirche) 樂長溫立格 (Christian Theodor Weinlig, 1780-1842) 為師,學和聲與對位。這是他受訓唯一紀錄,半年後Weinlig就不能教他了。1832年他寫精靈 (Die Feen)救贖主旨及主導動機已表現,1888年在幕尼黑首演。1836年在馬格德堡和敏娜 (Minna Planer, 1809-1866) 結婚。1839年因債務逃往倫敦。1840年他在巴黎遇德裔猶太作曲家麥耶白爾 (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 答應演出黎恩濟,後告吹,種下他排猶種子。1842年返回德國德勒斯登,任薩克森王國宮廷樂隊指揮。1849年在德勒斯登參加五月起義,失敗後被通緝,在巴黎Lucerne流亡12年,在巴黎認識李斯特,後娶李斯特女兒柯西瑪 (Cosima, 1837-1930) 為妻。1861年回德國。1865年得巴伐利亞王路維希二世 (Ludwig II of Bavaria) 贊助於1876年8月13日拜魯特歌劇院 (Bayreuth Festspielhaus) 落成並舉行音樂節 (Bayreuther Festspiele)。1883年2月13日,在前往威尼斯避寒旅行期間,病死威尼斯,二月十六日運回拜魯特埋於劇院旁。兒子齊格飛 (Siegfried Wagner, 1869-1930) 也是作曲家。
六、作品:
根據華格納作品目錄 (WWV),其音樂作品總共113部,將未譜曲劇本、構思及失蹤的作品除去,僅82部;真正完成才十部。他的其餘作品並不常被演奏。
  • 精靈(Die Feen 1833-34, WWV 32,首演1888年) 德國浪漫歌劇
  • 禁戀(Das Liebesverbot oder Die Novize von Palermo, WWV 38, 1834-36,1836) 義大利諧劇
  • 黎恩濟(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WWV49, 1837-40,首演1842) 巴黎大歌劇
  • 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WWV 63, 1843,首演1843)
  • 唐懷瑟 (Tannhäuser, WWV 71, 1845,首演1845)
  • 羅恩格林(Lohengrin, WWV 75,,首演1850) 以上為「浪漫歌劇」。
  • 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WWV 90, 1865,首演1865) 以下為樂劇(Music drama)。
  • 紐倫堡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WWV 96,1868,首演1868)
  • 尼伯龍的指環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1876) : 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 1854)、女武神(Die Walküre, 1856) 、齊格菲 (Siegfried, 1871) 、諸神的黃昏 (Götterdämmerung, 1874)
帕西法(Parsifal, WWV 111, 1882,首演1882) 。華格納發展樂劇 (Musikdrama),提倡整體藝術把音樂、文學、舞蹈、造形設計等藝術統合表現。樂劇不像歌劇只把好多詠嘆調連接,而是音樂在整個一幕或一場景內以連續不斷的無限旋律,還使用近似語言的「主導動機」(Leitmotif),來引出劇中人的特色,無限旋律延伸,配樂、浪漫和聲,將歌劇發展到頂峰。指環和帕西法融合神話、遊唱傳說、宗教於一爐。
七、 華格納與政治:
提到音樂與政治一定提到多芬和華格納,而貝多芬則是加分,然而華格納卻是反猶大色彩,納粹對華格納的推崇。納粹送猶太人進毒氣室時播放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終曲愛之死,讓猶太人昇華,因此猶太人憎惡華格納。華格納寫音樂中的猶太成分,發表於1850年新音樂雜誌,大意是批評猶太人佔據現代藝術的創作,造成藝術的墮落。這篇與他在巴黎的不愉快經驗有關。那時巴黎歌劇場面浩大,舞台華麗,重金禮聘名角,迎合觀眾口味。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是猶太人,卻在拜魯特音樂節指揮過指環。2001年巴倫波英率柏林歌劇院在耶路撒冷演出,他以『愛之死』作為安可曲,台下立刻一片叫罵,有觀眾離席,以色列媒體圍剿巴倫波英數月之久,他也被禁止回國。巴倫波英:華格納歌劇裡沒有猶太人或讓人想到猶太人, 華格納並沒藉歌劇來詆毀猶太人。華格納被納粹牽累,他那時德國還沒統一。
八、 華格納的思想
華格納青年時受費爾巴哈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 1872) 的哲學和巴枯寧 (Mikhail Alexandrovich Bakunin, 1814-1876) 無政府主義(Anarchism)的影響,寫過激進的文章,參加1848年德勒斯登革命。革命失敗後華格納受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的悲觀主義及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的超人論,後來戈比諾 (Joseph Arthur Comte de Gobineau, 1816-1882)的雅利安種族主義理論 (Theory of Arian Master Race),晚年華格納受到神秘宗教影響。華格納與尼采是好朋友,友誼維持十年。1878年1月3日華格納將帕西法贈給尼采,華格納改變風格後尼采與他決裂,稱他是狡猾的人,聽他的音樂使人致瘋。尼采寫了最後一封信給華格納,並回贈自己的新書《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寫華格納事件(Der Fall Wagner)和尼采對華格納表述自己的看法。
九、 女性救贖和毀滅觀:
華格納的樂劇表現出對女性崇拜。華格納認為女性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是複雜的、懷巨大痛苦英雄女高音。如: 唐懷瑟的伊莉莎白,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伊索德,尼伯龍的指環中通過對愛情獻身來拯救人類的布侖希爾德和帕西法爾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華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尤其是電影藝術受到華格納的啟發最多。
十、  贊助人:
路路維希二世是華格納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保護人,華格納有多部作品獻給他。他以華格納歌劇內容為主題,建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內有齊格飛屠龍金像,描繪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掛毯,唐懷瑟設計的山洞和節日大廳,他計劃將這城堡作為禮物獻給華格納,當作帕西法的背景。他資助修拜魯特歌劇院,並作為貴賓出席開幕演出。
十一、 曲目:
1. Wedding March from Lohengren--------------------------------------------------------------------------5:35
華格納作於1850年原是四部合唱,名真心誠意作嚮導,又名婚禮大合 唱,為羅恩格林第三幕第一場,女主角被擁入新房時所唱。是一首旋律單純、節奏明快的樂曲,2/4拍子、降B大調的行板,在四小節前奏後,混聲合唱就唱出旋律。這首曲被編為鋼琴曲、管絃樂曲,以管絃樂曲較為流行,用為結婚的進場音樂。 羅恩格林在威瑪首演,根據德國敘事詩天鵝騎士與帕西法傳說寫成。國王死後臣泰拉蒙誣控愛兒莎公主殺害弟弟,為營救無辜公主,保護聖杯騎士羅恩格林駕天鵝船將泰拉蒙擊敗。恢復清白的公主以身相許,騎士警告不得探他的身份在婚禮後,愛兒莎好奇心作祟馬上質問,這時泰拉蒙衝進來挑戰,反被羅恩格林殺死。但羅恩格林宣佈他是聖杯騎士後和新娘告別,乘天鵝船飛回聖杯之國。
2. Tannhäuser Ouvertüre--------------------------------------------------------------------------------------14:42
根據德國中世紀傳說而寫,演唱次數僅次於羅恩格林。劇本1843年完成,總譜1845年完成在Dresden宮廷劇院親自首演。1861年巴黎上演加芭蕾舞,一段維納斯堡音樂。德勒斯登版較嚴謹,巴黎版較優美討喜。此劇脫離義大利歌劇的影響,是樂劇先兆, 場景相當細膩。管絃樂法精采華麗,人物唐懷瑟、伊莉莎白、維納斯、沃夫倫、郡主鮮明性格,讓歌劇戲劇性更強化。遊唱騎士唐懷瑟沉溺在愛神維納斯的肉慾中,陷入墮落的深淵。郡主的姪女同時也是唐懷瑟的情人伊莉莎白公主,用自己的純潔生命拯救唐懷瑟的靈魂、替他的罪行贖罪。序曲,採三段體,由朝香者的虔誠合唱開端,接著維納斯堡的愛慾音樂,呈現縱慾恣情的一面,之後朝香者合唱再度出現,唐懷瑟靈魂得救贖。
3. Hector Berlioz, Symphonue Fantastique, 4th. mvt. (Idée Fixe固定樂思)-----------------------4:48
1830年完成幻想交響曲,曲子還有個副標題叫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Episode in an Artist's Life)。最重要的是固定樂思,通常奏鳴曲(Sonata)為兩個主題,復格 (Fugue) 為一個主題,但「idee fixe」是整首曲子的每一樂章中都會不定處地出現這個主題用來改變樂曲的情緒與內容,這個富有感情的主題表示作曲者因心儀一位女子受到困。
4. Tristan und Isolde, Ouvertüre (Tristan Chord)--------------------------------------------------------10:39
1857年9月他根據德國史特拉斯堡 (Gottfried von Strassburg, c1170-1210) 的敘事詩完成劇本,1859年完成總譜,1865年6月10日在幕尼黑首演。此劇受叔本華美學影響,整合音樂與語言,徹底運用主導動機及無限旋律。在管絃樂法、想像力、和聲、情緒質感都是一流和聲色彩大量的半音階以及模糊和絃,讓和聲發展到極限,被認是無調性音樂的開端(以 Tristan chord最著)。要嫁給馬克國王的公主伊索德在騎士崔斯坦護送下前往康華爾城。但公主與騎士產生宿命愛情,崔斯坦將公主送給國王後,回家卻重病垂危,未再見愛人一面飲恨而死。當伊索德趕到,崔斯坦已經冰冷,公主在愛人遺體上崩潰而死。兩位主角尋找愛的救贖,更突顯愛情的崇高。二二八紀念禮拜鴻玉姊的前奏即為本劇終曲『愛之死』。Hugh M. Miller, 25 basic compositions (from Introduction to Music) 本劇被列入其中。  
5. Felix Mendelssohn, Reformation Symphony, no. 5, in D, op. 107 (1830), Dresden Amen-3:18
孟德爾頌寫五首交響曲。第一號C小調 op. 11 1824年完成。1840年為慶祝顧騰堡發明印刷術四百週年寫第二號頌讚交響曲降B大調 op.52,第三號蘇格蘭交響曲a小調 op. 56 完成於1842年。1833年作第四號「義大利交響曲」A大調 op. 90。第五號宗教改革交響曲D大調 Op. 107 乃1830年為紀念奧斯堡信仰告白 (Augsburg Confession) 300週年而作,他的交響曲按出版次序編號。他去世後1851年第四號交響曲才出版。他不滿意宗教改革交響曲,到第四號交響曲出版後17年才付梓 ,稱為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用Dresdern Amen。
6. Parsifal (1882), Ouvertüre, Dresden Amen (the Leitmotiv of the Holy Grail)----------------11:53
十二、結論:
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很討厭德國音樂,有時對代表德國音樂的華格納表現敵對心,但還是承認華格納有這一方面的才能。1883年2月接到華格納逝世的惡耗時,他說:「可悲!華格納去世了。昨天在信函中看到這消息時,混身慄然。一位偉人走了!他在藝術的歷史上,留下非常強力的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