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23章 


 

首頁

聖經研讀


使徒行傳導論

使徒行傳第1章 

使徒行傳第2章

使徒行傳第3章 

使徒行傳第4章

使徒行傳第5章

使徒行傳第6章

使徒行傳第7章

使徒行傳第8章

使徒行傳第9章

使徒行傳第10章

使徒行傳第11章

使徒行傳第12章

使徒行傳第13章

使徒行傳第14章

使徒行傳第15章

使徒行傳第16章

使徒行傳第17章

使徒行傳第18章

使徒行傳第19章

使徒行傳第20章

使徒行傳第21章

使徒行傳第22章

使徒行傳第23章

使徒行傳第24章

使徒行傳第25章

使徒行傳第26章

使徒行傳第27章

 

 

 

綠雪府上 3.24. 2006   

一.      前言:

保羅以前是極力反對基督福音,現在不但極力宣揚,並以外邦人的使徒自居,這種兩極化的態度與立場,讓猶太人飽受羞辱。這群人無法接受保羅坦誠的表白,尤其是宣告上帝的拯救轉向外邦人,面對這種衝擊 ,群眾憤怒地要置保羅於死地。駐防的羅馬軍官把保羅帶到指控他的議會,即猶太教的宗教法庭接受審問,裡面成員包括祭司長及議員,議員當中, 有法利賽派與撒都該派,他們對信仰的看法有極端的差異[註1],法利賽人認為以色列祖宗所有的盼望都與死人 復活有關;撒都該人則不相信死人復活,也不相信有天使及鬼魂。保羅利用二黨相爭來轉移審問的焦點,引起劇烈的爭吵,到最後指揮官仍然槁不清楚他到底作了什麼 該死或該囚禁的罪行,於是以律法的辯論了結,並護送他到腓力斯總督處,免於死亡的暗殺。腓力斯將保羅留監2年之久(57-59年)以免猶太人再起動亂。根據一些記載,作者路加隨後也來到該撒利亞,在以後的兩年中與保羅為伴,在該撒利亞對耶穌生平與早期教會的發展多方收集資料,成為日後他寫作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資料來源。

二.  解釋:

  1. 保羅在議會申訴 v.30-23:11(續前章)

v.2大祭司亞拿尼亞:現在的大祭司已經換人,是保羅所不認識的,因為他在外邦傳福音已經廿多年。亞拿尼亞 在47-59年擔任大祭司。根據  Josephus(Ant. 20:199) 載亞拿尼亞是貪污小人。因為太親近羅馬帝國,後來於66年被猶太愛國主義者(奮銳黨)暗殺(Marshall,p. 340)。因為他親羅馬帝國,所以千夫長吩咐他開會他就召開會議。當保羅明明是為了帶著希臘人進入聖殿,污辱了神而被抓起來審判,卻自辯『我生平行事為人,在上帝面前良心清白』時,這位貪瀆的大祭司,立刻叫旁邊的人打保羅的嘴巴(參考約18:22)。

v.3『你這粉飾的牆….吩咐人打我麼?』 保羅馬上以律法應對,指出這樣打人是不合法的。「紛飾的牆」猶太人如摸觸死屍會引致禮儀上的玷污;所以習俗上要把墳墓粉飾,好叫人不致誤觸。因此,保羅實際上是稱大祭司為粉飾的墳墓,這是當時普遍罵人虛偽的話。在馬太福音23:27耶穌也曾用紛飾的牆罵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

v.5我不曉得他是大祭司;經上記著,「不可毀謗你百姓的官長(出22:28)。」 一說保羅認為他不夠格當大祭司,所以此有反諷的意思。

v.6-9 撒都該人以摩西法律為依據,但不相信有死人復活的事蹟,也不相信天使、鬼魂的存在 (23:8)。法利賽人約成立在主前二百年,卻相信有死人復活、天使、鬼魂的存在的事,是猶太人中間最 嚴謹的教派(26:5),可惜墮落到假冒偽善之中(太 23:2-33)。這兩派在神學上,有不同的立場,其間的差異非常極端,甚至形成對方的另一個「異端」,保羅就藉著這種矛盾 求生存,使他們彼此爭吵,甚至有幾個法利賽黨的文士站起來為他爭辯(23:7-9)。

v.11保羅是屬靈領袖 ,每當生命危急時就看到異象(9:3-9;16:9;18:9;22:17-21)。(Marshall,p. 344;Winn,p. 180)主耶穌在異象中安慰、應許他:「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

  1. 殺害保羅的陰謀 v.12-22

v.12-14 (Barclay,p.220)稱為禁令: 在某些情形之下,猶太人視謀殺為有理的。如果一個人對社會道德和人命構成威脅,便可以合法殺除。因此有四十人許了願,這誓願稱為 cherem。即『如不履行,天誅地滅』之意。這些誓願的人不吃不喝,把自己放在上帝的禁令之下,直至他們刺殺了保羅為止。此事偽經以諾一書6:4-5亦有出現(張永信,v.3,p. 258)。不吃不喝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投入聖戰,即屬靈的爭戰。這樣的毒誓,顯明了保羅所傳的基督信仰,對猶太人來說,的確是飽受壓力。

v.15「假作要詳細察考他的事…不等他來到跟前就殺他。」這蓄意謀殺的陰謀 ,顯出假冒偽善的猶太教徒滿了虛假的仇恨。

v.16-22保羅的外甥:姊妹的兒子,是新約唯一提 到保羅的親人。結果他向羅馬政府求助,上帝暗中保守、拯救保羅的性命。

  1. 保羅被解交腓力斯總督審判v.23-35

    保羅是一個囚犯也是羅馬公民,所以千夫長動員470名人馬(大約是耶路撒冷一半的兵力),把他安全地送到該撒利亞,要在腓力斯面前受審。上帝的選民處心積慮要除掉保羅,內心充滿怨恨。而猶太人眼中的外邦人千夫長,運用他的權柄和智慧, 保護保羅有公平的審判,其間的對比,真是不可思議的。腓力斯 (Tiberius Antonius Felix)於52-60年當猶太省的羅馬巡撫。他本來是奴隸,後來成為自由民。 他的兄長巴拉斯(Pallas)是皇帝 Cladius (41-54在位) 的親信。(Barclay,p.222 稱是Nero皇帝,但Nero於54年才就任,應該不是)。 透過巴拉斯的勢力,腓力斯作了巡撫。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由奴隸而作到羅馬一省巡撫的。羅馬史家塔西圖(Marcus Conelius Tacitus 56-120)論到他說,「他用奴隸的態度行使帝王的特權」。腓力斯生性殘暴腐敗,後因對猶太人的鎮壓被招回羅馬(24:27),結束他的從政生活。他和三位王室女子結婚 (張永信,v.3,p. 270-271;ICC,v.2,p. 1080)。其第三位太太Drusilla,在ICC根據 Tacitus的資料稱是埃及豔后(Cleopatra)和Anthony的孫女,但Josephus認為是希律王亞基帕的女兒土西拉,和聖經的資料吻合(24:24)。

v.25 囚犯有信函隨行解釋被遣送原因。在新約中這是 唯一的世俗書信(Marshall, p.347)。

v.26 千夫長的名字是革老丟呂西亞(Claudius Lysias):在台灣通常我們為了尊敬人,不得使用長輩的名諱,稱為避諱。但西洋人卻為了尊敬 name after someone。從Lysias來看他可能是希臘人,在Claudius在位期間,用錢買到羅馬籍,所以用皇帝的名字。

v.27 這是本末倒置,千夫長先救保羅出來,要打他之後,保羅申訴自己是羅馬公民才不至於挨打。

v.29 千夫長知道 他們只是信仰的爭論而已,不至於死罪。但是後來保羅竟然因此而被判死罪(26:31)。

v.30 作者把結論去掉,但有 的版本在後面有加上「願你平安」。

v.31安提帕底:是大希律為了紀念其父親安提帕底而見的城鎮, 有好水源和灌溉設施,位於耶路撒冷北約36哩。

v.32由耶路撒冷到該撒利亞是60哩,安提帕底離該撒利亞25哩。上到安提帕底,地方險要又為猶太人所居;過此之後,地方平坦,不適於伏兵,且住民多是外邦人。因此到了安提帕底,主要部隊400名步兵全部返回耶路撒冷,只留下70名騎兵隊。

v.34 羅馬法律問省籍是要辦理案件時要到自己所屬省份辦理。由於保羅的案子不嚴重,而且基利家當時還不是獨立省且和猶太同屬敘利亞區可以辦理。

v.35等控告的猶太人來之後聽審,如此保羅就不至於被私刑。 該撒利亞是羅馬駐猶太地的軍隊與行政中心,與耶路撒冷的宗教化完全不同。羅馬公堂是巡撫的公館;在該撒利亞的公堂是大希律所建,後來成了羅馬帝國猶太省總督的官邸。


[註1] 法利賽人相信口頭律法的細節;撒都該人只接受成文律法。法利賽人相信預定;撒都該人相信自由意志。法利賽人相信天使和神靈;撒都該人卻不信。最重要的是法利賽人相信人死後,上帝可以重造其生命(參考以西結37章);撒都該人認為聖經並無論及死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