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生平  (3)

 

 

首 頁

音樂園地


巴哈導論

巴哈生平 1

巴哈生平 2

巴哈生平 3

巴哈生平 4

巴哈生平 5

巴哈生平 6

巴哈的宗教音樂

巴哈作品簡介

 巴哈作品

待降節聖詩

第四號清唱曲

聖詩27首

聖詩34首

聖詩72首

聖詩73首

聖詩93首

聖詩106首

聖詩110首

聖詩137首

聖詩154首

聖詩157首

聖詩161首

聖詩163首

聖詩184首

聖詩217首

聖詩223首

聖詩258首

聖詩298首

聖詩309首

聖詩320首

聖詩343首

聖詩375首

聖詩376首

聖詩390A首

聖詩508首

新聖詩5首

新聖詩21首

新聖詩26首

新聖詩42首

二、早年時期 (1695-1700):厄爾德魯夫

1694年母親去世,1695年父親死亡[1],於是和四哥Johann Jacob (1682-1722) 由大哥[2]約翰克里斯朵夫 (1671-1721)撫養,他當時擔任厄爾德魯夫(Ohrdruf)的米夏爾斯教堂(Michaels Church)管風琴師。他給Sabastian上鍵盤樂器課。Sebastian在Lyceum註冊讀書。克里斯朵夫中有些樂譜。這些樂譜是兩份手稿,傳到現在大約有100首曲子[3],其中有25首是Sebastian早期大鍵琴作品[4]巴哈開始表現出追求樂的熱忱和慾望,他常在夜半時分,眾人皆入睡後,起身偷偷將哥哥密藏的樂譜取出,僅利用一點點昏暗的月光,一首一首的將名曲抄錄下來。歷時半年之久,後來被哥哥發現,將他視如命根的抄譜簿沒收了。[5] 巴哈在他哥哥Christoph於1722年去世之後才得到這些樂譜。[6]

當他準備自己的去向時,Johann Christoph 原本介紹他到他恩師Pachelbel之門下當副手學習。但是Sebastian因為得到呂納堡(Lueneburg)米夏爾斯教堂(Michaels Church)附屬學校(Michaelisschule)詩班 (chorale scholar) 的清寒獎學金。由於在故人略歷中Emanuel強調他父親有一副好的嗓子。[7]所以決定去320公里西北方的呂納堡加入米夏爾斯教堂詩班。這時Johann Christoph也不勉強他。因此Sebastian之決定成為他們家族自從叔公Heinrich Bach (1615-1692)[8]以來第一位離開圖林吉亞的家族成員。[9] 其實在當時的圖林吉亞BACH是音樂家的同義字,並且BACH家族佔滿了圖林吉亞所有重要城市的宮廷或教堂的主要音樂職務。[10]

當1700年他在快滿15歲,在厄爾德魯夫鎮的音樂總監於1698年上任,對Sebastian 很賞識,由於他於1689-1695 在呂納堡米夏爾斯學校,因此他雖然到厄爾德魯夫任鎮的音樂總監,但對米夏爾斯學校有男童詩班清寒獎學金的情況瞭解。而大他三歲的同學Georg Erdmann (1682-1736)[11]因為年齡的關係必須離開厄爾德魯夫。他們得到獎學金之後,兩人一起前往呂納堡註冊。[12]


[1]. Peter Williams 描述Sebastian 之父母都在50歲前後去世,父親去世時還差兩天才滿50歲(當時他不到十歲)。他因父母在在50歲雙亡,而且二哥 (Christoph, 1671-1721) 與二姊 (Marie Salome, 1677-1728) 分別在49歲和51歲過世。因此他在50歲時作,頗為感嘆,怕萬一熬不過50歲,因此他作一份巴哈音樂家族起源(Ursprung der musicalische- Bachischen Familie, NBR, no. 303, pp. 283-294,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p. 298)。Williams 又說:由於雙親都在50歲前後過世,而且他的人生經歷很多親情的失去。他懂事後六歲時,他第一次經歷三哥Johann Balthasar (1673-1691) 去世時年18歲。他自己生的20個孩子有10個夭折。他中年喪妻。甚至他未謀面的外孫Johann Sebastian Altnickol (1748-1749)在他去世前9個月過世。(Peter Williams, J. S. Bach: A Life in Music , 2007, p.2)。

他的大姊Johanna Juditha (1680-1686)在他一歲時去世。大哥Johann Rudolf (1670. Jan. 19-1670. July 17)在他未出生之前就過往,只活六個月大。四哥Johann Jonas (1675-1685.5.22)十歲死亡,他才兩個月大(Wolff, C., Bach: The Learned Musician, p. 19引Conrad Freyse, Wieviel Geschwister hatte Johann Sebastian Bach? Bach- Jahrbuch, 1955, pp. 103-107)。

[2]. Johann Ambrosius & Maria Elisabeth Bach之長子 Johann Rudolf (1670. Jan. 19-1670. July 17),去世時才六個月大,因此Christoph成為現存之長子(Wolff, C., Bach: The Learned Musician, p. 19引Conrad Freyse, Wieviel Geschwister hatte Johann Sebastian Bach? Bach-Jahrbuch, 1955, pp. 103-107)。

[3]. Sebastian 所抄Johann Christoph的手稿後來被編成為月光手稿(moonlight manuscript)。當中最重要的是他後來編輯的Andreas Bach Books (ABB) & Moeller Manuscript (MM),他也是這兩份手稿的抄寫者和編輯者。他卻只留下一首作品,有些作品可能被混淆為在Eisenach任職而且和他同名的堂叔1642-1703名下。他在音樂史乃因教Sebastian大鍵琴和編這兩份手稿而得聞名於世。也由於這兩份手稿,早期J. S. Bach之大鍵琴作品得以流傳。

德國巴哈專家Hans- Joachim Schulze 把ABB和MM形成時間訂為1705-1713年間。而哈佛大學博士Robert Hill在論文The Moeller Manuscript and the Andreas Bach Book: Two Keyboard Anthologies from the Circle of the Young Johann Sebastian Bach (1989) 中把MM的年代訂於c1703- 1707年,而 ABB 年代訂於c1708-17013年或稍後。Andreas Bach Book 最後由Johann Christoph 的么子Johann Andreas Bach (1713-1779)擁有這份手稿而得名。內容大部分為大鍵琴和管風琴之作品,其中大師包括有:Johann Adam Reincken (1623?- 1722,按:若是這出生日期正確,他是音樂家當中最長壽者,他享壽99歲。但是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v. 26, p. 154 提到,這個日期是 Johann Mattheson 把他的生日訂於 1623年,但依據教會洗禮記錄是1643年,其實這也大概不正確。但我們知道 Sebastian 去拜訪他時他的年紀很大,所以 New Grove, 2nd. ed. 建議他應該是和Buxtehude同輩)、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Johann Pachelbel (1653- 1706)、Johann Kuhnau (1660-1722)、Georg Boehm (1661- 1733) 等。其中尚有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 1767)、法國作曲家 Marin Marias, (1656-1728) 的管弦樂作品改成大鍵琴的作品。

Moeller手稿最後則傳到Johann Gottfried Moeller (1774-1833)而得名。當中的作品有:Girolamo Frescobaldi (1583-1643義大利)、Johann Jacob Froberger (1616-1667)、Reincken、Johann Caspar Kerll (1627-1693)、Guillaume Gabriel Nivers (法國c1632- 1714)、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Johann Kreiger (1649-1725)、Pachelbel、Christian Friedrich Witt (1660-1716)、Boehm、Friedrich Wilhelm Zachow (1663-1712)、Nicolaus Bruhns (1665-1697) 等大師之作品。改管弦樂作品編成大鍵琴的作品有法國的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和義大利的 Agostino Stefani (1654-1728)。其中亦含有Sebastian的管風琴聖詩BWV 739 Wie Schoen leuchtet der Morganstern和 BWV535a Prelude and Fugue。

[4]. Haenssler 唱片公司於1999年出版兩集共三張CD請Robert Hill來演奏,定名為Harpsichord Music by the Young J. S. Bach (唱片編號為CD92.102 & CD 92.103),CD中收錄這兩手稿中J.S. Bach的音樂。這些CD總共收錄24曲曲目如下:BWV 820 Ouverture, BWV 821 Suite, BWV 822 Ouverture, BWV 832 Suite, BWV 833 Praeludium, BWV 896 Prelude and Fugue, BWV905 Prelude and Fugue (part 1 only), BWV 912a Toccata, BWV 917 Fantasia, BWV 923 Praeludium, BWV 944 Fantasia and fugue, BWV 946 Fugue, BWV 949 Fugue, BWV 950 Fugue, BWV 951 Fugue, BWV 951a Fugue, BWV 955 Fugue, BWV 959 Fugue, BWV 963 Sonata, BWV 967 Sonata, BWV 989 Aria variata, BWV 990 Sarabande con Partite, BWV 992 Capriccio, BWV 993 Capriccio。根據Wolff在Robert Hill編 Keyboard Music from the Andreas Bach and the Moeller Manuscript的書中前言中提到BWV 582 管風琴Passacaglia in C Minor 一曲也收在手稿中。這些作品也頗有爭議性,因為這些作品和他成熟以後的作品風格不同。所以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V.2, p. 372 認為 BWV 905, 955 和990 是偽作。

[5]. NBR, no. 306, p. 299。Peter Williams, J. S. Bach: A Life in Music (2007), pp. 16-20,討論這個手稿裡面包含的作曲家、曲目內容和出版年代等。

[6]. NBR, no. 306, p. 299。故人略歷和p. 298 & 300 記載Johann Christoph死亡為1721年。

[7]. NBR, no. 306, p. 299。

[8]. NBR, no. 303, p. 285, Ursprung der musicalische-Bachischen Familie 編號6,他是Sebastian第一任太太的祖父。

[9]. NBR, no. 306, p. 298描述:他們家族對於圖林西亞非常滿意,居然沒有人想到別的地方去尋找他們未來的幸運。

[10].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p. 304。

[11]. Williams分析這位鄂曼是他摯友,因為巴哈未滿15歲,而Erdmann使滿18歲,所以必須離開厄爾德魯夫,但Sebastian居然和他同往呂納堡。巴哈之離開有其社會背景。當時15歲是獨立之年紀,當年他二哥於15歲時到Thuringia 之最大城市 Erfurt 的Prediger教堂擔任管風琴師的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門下學習。他四哥於1696年7月未滿15歲時也離開厄爾德魯夫回Eisenach當音樂總監 Johann Heinrich Halle, 1661-1728 的副手(Peter Williams, J. S. Bach: A Life in Music, p. 21 )。又Johann Christoph 於1694年結婚,1695年7月21日長子 Tobias Friedrich出生,1697年長女Christiana Sophia出生。因此他二哥的擔子逐漸沈重,所以Sebastian選擇離開厄爾德魯夫(Wolff, C., Bach: The Learned Musician, p. 37)。後來 Erdman於1708年轉讀法律到俄國當但澤(Danzig)之領事。當來比錫也些困難時他逾1726年和1730年有書信往來,可惜Erdmann的回信沒有留下來(NBR, no. 306, p. 99;Peter Williams, J. S. Bach: A Life in Music, p. 22)。

[12].故人略歷中提到他二哥Johann Christoph去世他離開厄爾德魯夫,事實上他二哥逾1721年才離世(NBR, no. 306, p. 299)。根據厄爾德魯夫學校的轉學記錄他於3月15日離開(Peter Williams, J. S. Bach: A Life in Music, p. 21;Wolff, C., Bach: The Learned Musician, p.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