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神蹟

 04-16-06  

經文:馬可福音 16:1-8    


RR23(PS118)SS 52(E14)134(E51S.124)507(E189) (台語版)

馬可福音書是福音書中最短的一本書,也是最早完成的。馬可福音書為何在第八節「往加利利去」就結束?好像語意未了。新譯本有提供兩種增添結尾的版本。有些古卷只加上一節,叫短的結束版,大約是第三世紀的抄本。另有加上 9-20節的是第二世紀末或第三世紀 的抄本,又叫長的結束版。加上這段或許是因為復活是整個福音的中心,所有的福音書都是從復活的角度來寫,若是沒有記載復活就不算是完整的福音書。20世紀馬可福音的研究有兩大成就,其中一個我在一月八日的講道已經指出就是彌賽亞的秘密。另一個是德國聖經學者 Ernst Lohmeyer 指出馬可把初代教會的重心放在加利利而不是耶路撒冷。譬如他說:耶穌基督是加利利人;生活在加利利民眾的中間,是當地家戶喻曉的人物(第一章)。他展開傳道生涯後才離開加利利往耶路撒冷去(10:32);復活後,比門徒們先到加利利,在那裡與他們相見面(14:28;16:7)。馬太福音(26:32;28:10、16)以馬可福音為底本也是把初代教會的中心放在加利利。Lohmeyer 認為 加利利對耶穌是友善的,但耶路撒冷對耶穌則是充滿敵意的地方。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1:4)則把焦點放在耶路撒冷,甚少提到加利利的活動記事,尤其是耶穌復活以後,大概都在耶路撒冷和其週邊活動(24:36- 53),把耶路撒冷看成是聖的地方。由於 Lohmeyer 的研究他成為編輯批判的先驅 ( precursor of redaction criticism)。最後完成的約翰福音書也是以耶路撒冷為初代教會中心(20:19-29)

今天的經文是發生於緊接著耶穌被釘十字架到復活之間的記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門徒撥開雲霧,瞭解到這位受苦的基督與其所傳的信息,而有了生命轉變的神蹟呢?

  1. 重建信心: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他們以為追隨基督的希望幻滅了。所以門徒們四散自保,有的回去重操舊業。他們曾經歷拉撒路的復活,也知道耶穌一再叮嚀第三天會復活,為何他們等不及耶穌復活就放棄了呢?有一次學青在聚會時,問說:為何耶穌時代的人看到祂行神蹟居然還不相信?到底耶穌行神蹟改變了什麼?祂行神蹟原是為彰顯自己的身份與使命,表明上帝國已經降臨。但是當祂死時,天昏地暗,人們那裡知道上帝國已經降臨?門徒們四散是因為找不到犧牲的理由,彌賽亞豈能被釘十字架,這是與他們的期待相違背的,當然無法接受。這是門徒也是我們的悲哀。譬如:某人生病,眾人為他禁食禱告,後來病好了,人們便將這種經驗無限擴大,甚至提升到屬靈的層次,形成基督徒有病不需要看醫生,只要懇切禱告上帝一定得醫治。一旦病情沒獲改善,信仰也隨之崩潰,這也是門徒們作鳥獸散的原因。叫門徒的生命產生改變的關鍵在第六節「他已經復活了!」當他們從復活的角度去看十字架時,信仰不再是被動的而是一股生命的動力 ,是應許,是盼望,是生命的連結,是在經歷中去體驗上帝,這就是信仰的開始,所以復活節不能抽離受難節來慶祝,耶穌的復活使他們勇氣倍增,甚至連死亡也不懼怕。教外人常批評耶穌復活只不過是門徒的幻覺罷了,空墳墓可能是屍體被盜,而要求提供足夠的證據。甚至有不少世人還在哲學、教育、宗教、倫理道德,科學中去尋找永生之道,他們窮其一生也是找不著。當蘇聯第一個太空人回到地球,他宣布在太空並沒有看到上帝;美國的第一個太空人回到地球卻向記者表示他們在太空看到上帝創造宇宙的偉大。其實叫我們生命改變的不是空墳墓,而是耶穌的顯現,使得復活信息的火焰足足蔓延了二千年不曾減退。所以除非我們重遇這位復活的主,敢於站出來接受基督的挑戰,過一個新造之人的生命。否則即使看見、聽聞,也不會有所改變。

  2.  得見盼望:耶穌斷氣被羅馬兵丁取下來的時候,是禮拜五的傍晚。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在場,但是沒有時間處理屍體就安葬,之後回家守安息日(星期五傍晚六時至星期六傍晚六時)。過了安息日,她們連忙預備香料要去膏耶穌的屍體。那是七日的頭一日,也就是星期日,天還沒亮,在路上她們還在擔心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但出乎意料之外,墳墓竟然是開的,石頭已滾到一邊。有位白衣天使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祂不在這裡,已經從死裡復活了!」。她們不但不覺得興奮,反而害怕地逃跑了。害怕是人類與超自然接觸的本能反應。她們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這是身不由己的自然反應。馬太記載這些婦女是「又驚訝又極歡喜」(28:8),當她們從懼怕中沈靜下來後,喜悅勝過了懼怕,這是令人不敢相信的好消息,耶穌復活了!如祂所應許的回來了! 整個事件有救了,所有的噩耗將披上嶄新的意義!於是她們奔相走告。在我們服事的過程,都曾經歷傷心、困惑的時候,無論事情多麼艱巨,不要擔心懼怕,只要 像馬利亞她們耐心等候,一心一意到墳墓那裡,上帝會替我們安排挪移那塊大石頭,使我們安然度過,而且成長茁壯。

  3. 生命的轉變:對門徒而言,如果復活節是一生中最興奮的日子,那麼對耶穌而言,升天可能是祂最興奮的日子。雖然祂留下來的世界仍然有貧窮、飢餓、戰爭、犯罪、病痛等。但是這一切都在祂的計畫之中,包括祂的再來,在權能與榮耀中重整世界。耶穌離世時,祂將天國的鑰匙交在我們這一群屬教會的罪人手中。當耶穌被賣的那一夜,門徒的表現讓祂失望到極點,但是約翰福音13:1:「他始終如一地愛他們」,並且在那時將國度託付給他們。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這些婦女毫無懼怕地奔向墳墓,以致第一個得見復活的主?這就是愛的力量,愛使人無懼,愛使人信靠,愛讓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盼望出去改變世界。有人問德蕾莎修女,為何能如此服事加爾各答的窮人?她說:「首先,我們先默想耶穌,然後出去尋找祂所化裝成的樣子。」上帝選派窮人、飢餓的、犯人、陌生人來接受基督徒的愛,祂說:「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如果我們在世上不能找到神的存在,很可能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主內末肢。我們該多關心比較內向或木訥的兄姊,讓她們對教會有歸屬感。

復活節不僅是關係到一個人從死裡復活而已,這復活的信息正是今天許多被踐踏、被奴役的人仍能撐下去的希望。奧古斯丁說:「你在我們眼前升天,我們回頭悲傷,才發現你卻在我們心中。」教會是耶穌道成肉身的延伸,其中不乏痛苦與失望,上帝和我們一樣地忍受著,甚至不計代價以耶穌贏回對我們的應許,使我們能再蒙上帝的恩典,既然我們是追隨基督的人 ,就應該將上帝的愛與恩典的好消息帶給世人,這就是大使命,也是生命的挑戰。因為耶穌的死亡不是終結,只是一個開始。